发布时间: 2021 年 10 月 27 日 浏览次数: 391
锡山区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开发会
锡山区建区以来,全区各级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村级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有效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前阶段,我会就全区村级经济转型发展开展调研,并提出意见建议。
一、基础和条件
我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带,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锡山人勇于搏击风浪、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一代又一代锡山人在大力发展好传统农业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创出了一条“以工促农”,“农工商”协同发展的致富新路。特别是建区以来,锡山立足区情,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和现代工商业体系建设,全区经济不断得到提升发展,为村级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村级经济基础实。2020年,全区9个镇(街道)99个村(涉农社区)村级总收入9.45亿元,村均收入达954万元。剔除补助收入,村级常规性(以资产性为主)收入村均达568万元。其中:总收入超2000万的村8个,1000万-2000万的村28个,500万-1000万的村40个。合计500万以上村占比76.8%。常规性收入方面,超1000万的村为10个,500万-1000万的村为41个,合计500万以上村占比为51.5%。
(二)区位优势基础好。我区处于长三角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区城乡繁荣,产业兴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机会多,选择空间大,收益回报高;集体资产出租市场需求旺盛,具有较高的经济收益。集体土地资源容易实现科学配置,高效利用。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产业、资源、人才集聚效应将更为明显。这些有利条件必将加速推进本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全面转型,从而实现地区城乡融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产业基础强。全区各村基本都能因地制宜,抓住本村经济发展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如东亭街道春星社区,充分发挥地处主城区的优势,深化集体股份制改革,科学配置集体“三资”,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城市经济。通过量化产权,健全管理机制,拓展经营模式等手段,大力发展城市物业经济、“飞地”经济,不断激发社区经济组织发展活力。东港镇山联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通过举办“金色山联”乡村旅游文化节、“菊花伴”徒步节,举办乡村趣味运动会、菊花展等活动,不断擦亮“金色山联”品牌,村级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做强。山联村已由昔日的贫困村发展成村级集体年收入超1000万的富裕村。
(四)政策导向基础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乡村振兴总体目标。要求各地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要求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和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中央这些意见和要求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为下一步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组织体系基础牢。锡山拥有一支战斗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基层干部队伍和一大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如锡北镇周家阁村书记周国君,扎根基层几十年,带领全村群众勤劳致富,2020年实现村级集体收入871万元,并将周家阁村建设成为全省有名的美丽乡村。鹅湖镇鹅湖村书记、市优秀共产党员夏家平,充分发挥办实业的专业管理优势,带领全村产业发展,2020年村级收入达889万元,并在开展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争取到上级资金支持1769万元。东港镇黄土塘村农业龙头企业主蒋建康,依托本地农业特色资源,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体系建设,“黄土塘西瓜”获评无锡市名牌产品,极大提高了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困难与问题
锡山区位于无锡市东部,村级经济发展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按照常规性收入统计,2020年全区99个村(涉农社区)村级收入低于500万的一般村达48个,占比48.5%,其中低于300万的经济薄弱村达18个,占比18.2%。
(二)特色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我区村级经济发展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但由于缺乏资金、政策、技术和人才支撑,大部分村办工业企业存在产业层次低、特色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等情况,行业龙头企业偏少,厂房租金收入增长缓慢。
(三)发展空间逐步被挤压。由于城市化推进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需要,大量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被调整和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收窄。特别是近镇的一些村办工业园区,厂房拆迁后无法得到等量异地安置,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
(四)刚性支出增加影响投入保障。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任务越来越重,管理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由于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村级刚性支出逐年增加,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五)组织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专业型、技术型干部偏少。“大学生村官”长期留村使用比例不高,高素质产业发展带头人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村级经济转型发展事关全区经济发展大局。针对当前开展这项工作的有利基础条件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全区各级必须高度重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推进。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推进村级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
转型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锡山农村既是革命老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过重要贡献,同时在改革开放初期,又大胆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经济发展之路,为今天锡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锡山城市化加速发展,锡山广大农村又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发展空间资源。“农业区”是锡山的区情特点,农村强则锡山强,农村富则锡山富。为此,全区各级一定要高度统一思想,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振兴全区经济的一个大战略进行整体谋划,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腾出更多空间,创造更多机会,为实现习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提出的江苏要率先打造“经济强、人民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高水平小康社会先行地区提供锡山典型,做出锡山贡献。
(二)研究对策,积极为转型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农村“三资”的高效配置、科学利用。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的富裕村,重点要在投资、资产高效利用方面提供支持。地方政府应主动作为,积极为他们搭建投资平台,为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安全、高效的投资机会。集体资产在调整、转移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考虑资产等价置换,安置优质资产,确保资产快速增值。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村在资产转移过程中更应优先考虑最优质资产的置换,并在出租资产过程中给予税收优惠,落实好“放水养鱼”的政策预期。对于经济薄弱村,一要加大资源保护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提高补贴标准,实现资源保护和集体增收双赢。二要深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在信贷、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三要认真研究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的扶持政策,切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地方政府要主动研究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土地出让金再分配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照中央规定足额提留乡村振兴基金,真正让广大农村享受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成果。要大力实施农村减负行动,严格按照事权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大幅度削减村级支出,保障村级有限的资金用于无限的发展中去。
(三)立足村情,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培育优势产业是壮大村级经济,增加村级收入的有效举措,也是当前村级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村级收入较为富裕的村一般工业基础扎实,虽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村办企业转为民办,村级收入不再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但大量的集体资产,特别是物业厂房,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来了稳定可观的租金收益。这一类村要主动融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宏观产业发展政策,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积极为科技型、成长型村办企业提供良好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激发企业主回报所在村的热情,不断提高村级资产租金收益。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村,要立足本村实际,在商业开发、农村休闲观光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创出特色。要科学谋划,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地方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特色的全区村级产业发展格局。要真正把特色产业作为各村优势产业来培育发展,实现全区农村全面振兴,经济全面发展。
(四)强化班子,夯实村级组织体系
实现村级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工作能力出色、敢于攻坚克难、乐于奉献付出的村干部队伍。村委会作为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承担的村级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任务繁重,村干部辛劳辛苦。为此,区镇两级组织要准确把握情况,主动作为,积极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高度重视村委会班子建设,一方面主动发现村优秀干部苗子培养使用,另一方面要经常性下派驻村干部蹲点锻炼,并有计划的将部分表现优秀的干部长期留村使用。要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对工作业绩出色,群众口碑好的干部要大胆提拔,切实打破唯学历论。要研究激励措施,重奖在村级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贡献突出的组织和个人,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大胆使用地方能人,特别是在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主、专技人才,如本人愿意,并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组织应主动为他们进入基层组织提供机会,以切实提高基层管理者的专业素养。
(五)加强监督,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建立监督机制,既是规范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制度要求,同时也是防止村级经济转型发展决策失误、堵塞管理漏洞的有效保障。集体“三资”是集体经济组织每一位成员的共同“财富”,管理好、使用好集体“三资”是基层集体组织的主要任务。要针对当前村级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涉及的集体资金投资利用、资产转移出租、资源保护开发等重大事项建章立制,出台相关管理规定,严格按照规矩办事。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执行最严格的党内监督,避免出现基层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一言堂”的情况。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三资”管理和村级经济发展方面的监督作用,有事大家商量,多运用集体决策的手段,最大限度避免决策失误。要加强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奖勤罚懒,真正让干事创业者得益,让懈怠庸碌者失位。切实为全区村级经济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