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富民强村目标 —对丁蜀镇潜洛村乡村振兴情况的调查

发布时间: 2023 年 12 月 8 日 浏览次数: [WPPV-TOTAL-VIEWS]

潜洛村地处锦绣江南的太湖西岸,位于陶都明珠丁蜀镇北郊,宁杭高速、宁杭高铁横贯于村中。全村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有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321人,外来人口6000多人。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偏离镇区,经济发展缓慢,在较长时间内一直是丁蜀镇有名的经济薄弱村。改革开放以来,潜洛村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进程中,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乡村振兴中点亮“产业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富民强村”三盏明灯,创新思路,真抓实干,积极探索村级产业振兴之路,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实现了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长、农民幸福指数持续上升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该村连续多年被评为宜兴市“十强村”。

一、坚持因地制宜,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潜洛村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抓住丁蜀镇区北扩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的契机,始终把发展产业经济、致富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来抓。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个私经济等多种经济并存,一二三产业发展并举,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是优化工业经济发展。十多年前,潜洛村只有工业企业30多家,产值不过 5000多万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村党支部确立了“抓住机遇,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农民收入,改变经济薄弱村落后面貌”的目标,通过建立工业集中区“筑巢引凤”和招商引资等措施,使村级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村已有工业企业108家,2022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0.1亿元,重点发展紫砂、陶瓷、电线电缆、耐火材料、机械等产业。二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近几年来,潜洛村通过村区域规划调整、吸引外来人员来村经商等措施,着力发展商贸经济。目前该村已形成涧南路紫砂一条街,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大头线沿街紫砂制作等紫砂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年销售收入已超过4000多万元。此外,还有大中型超市3家,大小餐馆12家,医药门店5家。三是创办村级首个农贸市场。由于潜洛村外来人员集聚较多,为了方便居民生产生活,村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宜兴市首个村级农贸市场,经营摊位80多个。四是引导农民创业就业,实现强村富民目标。潜洛村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了农民增收,发展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鼓励农民经商办企业,开办农家乐餐饮服务业,实现了农民100%充分就业,有力促进了强村富民工程。2022年村级稳定性收入达到1250多万元,比2012年增加了约800万元,十年中增长177.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000多元,比2012年增加22000元,十年中增长84.6%。

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种植

村流转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走规模经营发展之路,是潜洛村的一大创新。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老一辈种田人年龄日益增大,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愿望十分强烈。潜洛村村委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引导而不强迫”的原则,研究出台了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土地流转由农户自主决策,自愿选择。通过全面宣传发动,全村1600多种植农户向村委提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申请,到目前,全村已流转土地2863亩,占全部粮食面积的99.68%,土地流转后,村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形成潜洛村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建成综合农业展示区、田园花木农乐区,有机蔬菜生产区、高效农田生产区四个片区。村按照功能不同项目进行土地发包,目前有5个种养大户进行承包经营,企业化运作,并按照规划布局,逐步升级完善。

潜洛村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土地规划种植,它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破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回答了今后“谁种田?种什么?怎样种”的现实问题,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增强了农民收入,原来一家一户种田粗放经营,种粮的纯收入很低,现在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有流转的收入,而且农业劳动力彻底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实践证明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产业兴村,改善民生富民惠民

潜洛村在村级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坚持村民利益为先,富民惠民,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创活动,组织开展“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和道德讲堂活动;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在国家、省、市、县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基础上,潜洛村根据本村实际,实施了三方面惠民工程。一是对农民发放生活补贴。凡是本村户籍的村民,60周岁以下的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600元,60周岁以上的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及养老金3700元;农户参加农保的人员每年由村补贴900元。二是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村民活动的基础设施。村先后投资94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3个、老年活动室2个、戏曲活动室1个、健康步道1.3公里、以及图书馆、休闲广场、卫生服务室等一批民生工程,极大地丰富了农民文化娱乐生活,使村民的幸福指数持续上升。三是整治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近几年来,潜洛村先后投入740多万元,实施了环境整治。村内所有主干道和通往各家各户的道路全部硬化到位;以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全面进行农村改厕工程,实现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村改水改厕率达100%,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在全村区域内主干道上全部安装路灯;实施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潜洛村以清洁家园、美化村居为目标,着力推行农村卫生社区化管理理念,村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将村级卫生保洁、收集、转运以及河道保洁等交由阳羡环卫服务公司承担,确保村级卫生环境得到长效管理。

潜洛村坚持产业兴村理念,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他们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迪。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各级都要把乡村振兴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摆上位置。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引导乡村因地制宜,突出各地特色,切实搞好发展规划,确定乡村振兴各目标定位,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村成为有奔头的地方,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居乐业的家园。

(二)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本地的实际,坚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要求,对乡村振兴的形式、方式作出选择,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要选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潜洛村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是前任村支部书记带领一班人三十多年来辛苦耕耘的结果。一个村搞得好不好,选好“领头雁”是关键。要选思想政治觉悟高、会管理善经营、有长期扎根农村的同志担任村书记,且要保持基层干部的相对稳定、以确保基层工作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长远性。

(四)要抓好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因此,必须把产业振兴放到首要位置来抓。当前我市千家万户小农户和新兴主体并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抓住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加大整治力度,集中各方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强化品牌质量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五)要采取帮扶政策和激励机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奖补政策和激励机制,大大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帮扶政策和激励机制,财政投入要向乡村产业项目倾斜,对能增加村级稳定性收入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以增强村级的“造血功能”。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我市经济比较发达、社会资本市场充裕、民营经济较多的有利条件,鼓励社会各类组织、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支持乡村振兴,广泛开展“村企结对”共建乡村振兴活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强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企业与社会广泛参与、多元化投入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有效推动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宜兴市老区开发促进会

宜兴市农村经济学会

宜兴市扶贫开发协会

                    二O二三年九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