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粮食种植成本上升对 农业主体种粮积极性影响的调查

发布时间: 2021 年 8 月 30 日 浏览次数: 377

近期,鹅湖镇“两会”深入农资商店、走村入户,对部分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种植成本等问题展开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与农户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的农资价格、土地租金、人工费用等相关因素,它们的单价都在不断增长,这都会导致当前粮食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对农业主体种粮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增加种粮实际支出

由于国际国内市场农资和相关能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推高了农资企业的生产成本,造成农资价格不断增长,尤其是化肥和农药。据有关农资店主和种粮大户反映,前几年复合肥单价约在2400元/吨,尿素单价约在1800元/吨,但是在今年春季肥料的价格突然大幅度提高,其中复合肥单价增长到3500元/吨、尿素单价增长到2900元/吨,分别较去年同期上涨46%和61%。除草剂较去年同期上涨40%左右,其中10公斤的草甘膦由110元增长到现在的150元,增长33%。种子、农膜等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化肥和农药价格的大幅增长会直接导致农户综合成本的升高,不利于提高种粮积极性。

二、土地流转租金提高,挤压农民种粮收益

近几年来,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粮食产量增加,同时各类政策补贴日趋完善,间接提高了种植户的种粮收益,这使得流转土地供不应求。同时,伴随着土地流转租金的上涨,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的难度越来越大,也会加重耕地非粮化的倾向。据统计,今年我镇土地流转租金约由400元/亩增长到500元/亩,增长25%,约占种粮总成本的34.2%,这使得含劳收益被不断被压缩,影响农民种粮热情。

三、人工支出费用增加,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当前我镇务农群体“断代”问题颇为严重,种植户平均年龄55岁左右,虽然他们种植经验丰富,但是体弱伤病带来了劳动效率的下降,生产力量储备严重不足。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成本提高,人工费用增加,劳动力支出呈现大幅上涨的局面。据统计,我镇在2019年劳动力工资约为130元/人,2020年至今劳动力工资上涨为200元/人,两年期间劳动力工资增长了54%左右,这样的增长幅度会大大挤压种粮农民的实际收益。

四、农业保险理赔较低,保险理赔门槛较高

农业保险理赔过程比较繁琐,保险赔付门槛与其他周边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虽然有些农户遭受了自然灾害但是灾害程度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也不会理赔,据统计,今年2月份冬小麦受到超低温冷空气影响,麦田受到较大面积冻害,但是因自然灾害级别没有达到相应的理赔标准,没有得到保险理赔。保险理赔金额过低是除了不予理赔之外农业保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都会使得农民因为得不到真正实惠也不愿意积极参保。

五、农机维修经验不足,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农机作为高强度的生产工具,结构复杂、部件较多,在复杂的环境下作业损坏频繁,要想农机得到高效利用,维修技术要确保。目前,我镇缺乏专业的农机维修人员,小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但是遇到较为棘手的问题,则需要相关技工来维修,农忙时节会影响作业进度,浪费时间人力,变相的提高了成本。

六、烘干设备较为不足,粮食收获面临短板

粮食干燥设备能够很大程度地减少粮食在收获后霉变,发芽情况的产生,有利于保证丰产丰收和提高粮食产量。但是目前我镇晒场和粮食烘干设备不足,而我镇承包面积在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约占全镇粮田面积的70%,在粮食集中收获期间,如遇连续阴雨天气,烘干存储设备又不足,这会严重影响粮食收获和农户的经济效益。

粮食作物生长周期长,对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抵御能力弱,资金投入大,回本时间长,若种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将严重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此,我镇建议如下。

一、完善农业配套设施,降低投入性成本

根据我镇实际种粮状况,切实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提升高标准农田的生态功能;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大力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田小水利设施等建设,为农业发展做好基础性保障;大力推进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争取增加烘干存储设备,提高粮食存储量,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二、重视专业技术引入,推进科技化服务

以科学生产、技术支撑为依托,大力发展机械化农业,按照“普及机耕、提升机播、扩大机收、发展特色农机”的农业发展思路,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并加大专业维修人员的引入,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环节有效有序推进。同时推进科技化服务,对各村(社区)农技组长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交流,及时传达相关种植信息,给予种植户相应的指导,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上报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建立起一支有知识、行动快、效率高、服务优的农业技术指导队伍,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抗风险能力

紧跟农业发展脚步,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以及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做出特色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如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稻麦种植业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农业产业支撑,全面建设与作物配套的粮食深加工工厂、网络宣传交易平台等,开发农产品的潜在价值,实现一粒米的升值发展;同时也要要强化粮食品牌化发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擦亮绿色食品名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附加值。

四、推广立体种养模式,提高综合性效益

进一步完善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发展,继续实行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化解水产与粮食争地之间的矛盾,充分挖掘粮食产业的潜在价值,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切实增加百姓收入,确保区域经济发展。在我镇鱼稻共养项目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推广“水稻+”种养模式,通过水耕作物与水产生物的互惠作用,开发现代复合农业的新发展模式,实现“一亩水田、百斤水产、千斤粮食、万元收入”的目标,大力提高亩均利润,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提升,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粮食安全高效生产打好基础。

 

鹅湖镇老区会、扶贫会

                       2021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