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 年 6 月 1 日 浏览次数: 242
古庄,是长安街道的一个村,有着传奇革命故事的江南水乡小村落。位于锡北一个偏僻的“角落”,东与锡山区锡北镇接壤,南邻新乐园村,西靠古庄白荡,北临西白荡,界河与江阴市一衣带水。古庄有三个自然村:古庄村、湾斗里、潘巷,古庄村最大,有三百多户,湾斗里四面环水,只有几十户,而芦苇深处的潘巷仅有几户人家,全村共一千多人口。直观地图,整个古庄村像一片荷叶漂浮在水面上,四面环水,有陆地上的小岛之称。村东一条大河直通无锡太湖,村南一条数丈宽的大河与邻村相隔,村西、村北是长满千顷的芦苇荡水面,当地人称“西白荡”,如同一个小型的湖泊。全村1.34平方公里的面积,纵横交错分布着十二条内河。民国时期,村里与外界的联系只有二座小木桥,那时候的古庄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性的“地域社会”。
打开尘封的历史,上年纪的老人会记忆犹新:古庄曾经是长安地区的地下斗争的革命老区,但县志文献里很少提及,实属遗憾,现根据仅存古庄党史和个别在世老人回忆口述将历史还原。在日伪统治时期,社会动荡,古庄人民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当时村里有不少有识之士,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组织发动当地民众,开展抗击“日、伪”的革命斗争,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时期,1937年11月无锡沦陷,长安地区的革命先驱,奋起反抗日伪统治,秘密建立地下党组织,组建锡北地区武工队,并与活跃在苏南地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取得联系,协同开展打击“日、伪”的斗争。古庄,是长安地区最偏静的角落,交通闭塞,又有秘密的河道,纵深的芦苇荡作隐蔽的天然屏障,成为长安地区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地下武工队的交通站,宿营地就设在古庄,当地的革命前辈带领古庄民众开展救护伤员、运送物资、转移革命同志、传递情报等秘密工作。当时的古庄已成为锡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大后方”。
一九四0年,新四军第二次东进,谭震林带领的“江抗”(江南抗日救国军)进驻了锡北地区,在长安、八士、江阴文林一带开展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打击日伪的嚣张气焰。一九四一年春,“江抗”民防工作队的应宜权同志深入古庄,开展群众工作,通过考察秘密发展古庄的李邦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秘密交通站设在李邦云家中,同时吸收古庄的李洪章担任地下交通员。一九四一年冬天,日寇大扫荡,新四军北撤,区委书记徐增宝决定让李邦云留在家乡坚持地下斗争。二年后,上级党组织派阜望泉同志到古庄小学任教,暗中协助李邦云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壮大党员的队伍,于是在一九四三年建立了“古湾支部”,李邦云为书记,秘密联络点设在四面环水,芦苇深处只有几户人家的潘巷上。这是古庄历史上最早的中共组织。古湾支部的诞生,标志着古庄的革命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淳朴勤劳的古庄人听党话、跟党走,在古湾支部的带领下,配合部队,积极参加“三抗”(抗丁、抗租、抗税)、“三保”(保国、保家、保粮)的斗争,四面环水的湾斗里,芦苇深处的潘巷都成为党的基地村,群众关系密切,军民鱼水情深,一九四五年四月,古庄成为中共锡澄县委领导下的中共长安区委的常住地,四七年四月,区委书记江革等同志,接到村民情报,有汉奸告密,江革等同志马上在群众的掩护下,用家里捕鱼的小船,把他和同志转移到江阴地界。
一九四五年九月,因斗争形势变化,在长安地区的江抗武装力量北撤,古湾支部的李邦云、黄晓明等党员随军北撤,古湾支部只留下王济仁,李洪章等8名党员,坚持留在本村继续开展地下斗争,有王济仁任书记,李洪章任副书记。支部属长安区委武工委书记、锡北武工队钱仁中领导。古湾支部留下的党员同志不负众望,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古庄村民迎接无锡的解放,开展坚持不懈的斗争。
古湾支部的成立至无锡解放前夕,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中,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民众培养了一批先进分子,秘密发展了28名中共党员,带领广大淳朴的古庄村民,奋战在打击“日伪”斗争第一线,因古庄四面环水,内河纵横交错,被称为陆地上的小“岛”,因而古庄村民出门办事,或下地干活,河里捕鱼都离不开船。几乎家里都有小船。村民们凭借这个有利条件,常常为驻地部队运送物资,传递情报,救护伤员。在紧急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转移地下党的干部和革命同志,在长期的共同斗争中,结成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听村里九十八岁的老人李耀章讲述了一个关于他的亲弟弟李洪章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李洪章是一名解放前的老党员,曾担任过古湾支部的负责人。抗战时期,新四军苏北根据地派交通员李洪章等人到古庄与地下党古湾支部取得联系,要将一批军费和物资带回苏北根据地。李洪章等人秘密回到古庄,与古湾支部汇合后,在古庄最偏僻的潘巷上一家农户家里开会,不料被汉奸发现告密。深夜上百名日本鬼子和汉奸偷偷摸到通往潘巷上必经之路的小木桥边上,埋伏在旁边的桑树田里,等待袭击。幸好被游击队的暗哨发现,李洪章等人当机立断,即把所有同志分成两队,一队带着军费和物资悄悄的从后门出去,把物资转移到北边西白荡早就藏好的几条船里。另一队把所有同志身上带来的手榴弹集中在一起,几个一捆。看准时机趁着夜雾,一声令下,打开大门突然冲到河边,将一捆手榴弹迅速投到小河对面的桑树田里,“轰轰轰”,小鬼子被炸的嗷嗷直叫,魂飞魄散,搞得鬼子晕头转向,因摸不清游击队的底细,马上下令向东南方向逃窜撤回到据点里。游击队员们扔完手榴弹后,趁着鬼子还在彷徨之中,马上撤退到西白荡湖边的船上,向着北边江阴地界摇船而去。李洪章他们辗转回到苏北根据地,圆满完成了保护运送军需物资的艰巨任务,演奏了一曲军民合作的鱼水情的胜利凯歌。解放后,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老领导包厚昌同志见到李洪章,还特别提起这次特殊而又传奇的战斗,夸奖他和古庄民众了不起:齐心跟着共产党,护送军需助抗战,为当时苏北根据地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惠山区老促会长安街道分会
陆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