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 年 1 月 22 日 浏览次数: 108
2024年是甲辰龙年,含有美好寓意,更期盼风调雨顺。新年伊始,惠山区“两会”开展全域红色文化学习调研活动,先后赴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延安精神无锡学习天地、天上村前街区等。其中“四千四万”馆、天上村前几个馆还在布馆。
我们一行来到石塘湾天授村的“李金镛纪念馆”,惠山高新区(洛社镇)和天授村的同仁已守候在此,于是大家在门口“李金镛故居”的匾牌前合影留念。
这里就是李金镛旧居,位于天授村戴李巷17号,清咸丰初年由乃父李廷发始建,原有三进二天井,房屋12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2008年,故居修复工程纳入惠山区实事工程,洛社镇斥资250余万元,遵原貌重修老屋,2009年岁末正式开馆。
门首右侧有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字样,2011年所立。进入大门,见有《重修李金镛故居记》,镇里夏书记介绍:该故居的第一进为2008年10月复建,其余房屋两间,面积137.5平方米,由李金镛曾侄孙李重九捐赠,整个故居长32.25米、宽12.67米。
大家信步参观各个展厅。李金庸汉白玉半身坐像栩栩如生,观看《李金庸》电视专题片,以及《李金庸》大型画册,不禁对他由衷产生崇敬之心。
李金镛(1835—1890),字秋亭,号丽卿。早年随父经商,在无锡开办药房,并积极倡导义捐、赈灾抚民。光绪八年(1882)受吉林将军铭安赏识,出任吉林府首任知府。光绪九年,李金镛代理长春厅通判,在任期间,广施德政,受民拥戴,长春大安。
李金镛是那个时代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当年恰为中国“求富以达强”的变革起始,朝野人士兴办实业,谋求身体力行之佼佼者。光绪十三年,李金镛受命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他足智多谋、精于创业,不卑不亢交涉与俄边境事宜,收复被俄侵占金矿。面对资金不足,他“启国家开矿之任,兴利实边,默运精心,其股本招集之融资举,在清廷资金困窘情况下具有开创性意义。”李金镛首创股份制建办金矿,为近代官办企业之典范,在中国近代企业史上有重要地位。漠河金矿所出黄金,为国库充盈做出重大贡献。
他为官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处事机智练达,长于治业,是国家不可多得之“能臣廉吏”。特别是强军戍边,开创教育,开发北大荒,立下汗马之功。
说到北大荒的前世今生,曾经看过一本《北徼纪游》,是当年任随办文案兼交涉外事的宋小濂追随李金镛奔赴漠北的纪实。宋小濂看到北大荒大片肥沃的荒地时,叹道:“惜置为闲田,一任荒草迷天,寒烟锁地,曾无过而问者。噫嘻!地亦何不幸至此哉。”他又在书中提议说:“然非有人以垦辟之,种植之。……设招徕生聚,通商务,将不数年间,连阡接陌,荒芜尽变为丰腴。实边富国之策,孰愈于是?”
其时困苦的情景,李金镛有语云:“严冬则雪高盈丈,马死人僵;夏秋多虫,塞耳盈鼻;起居服食,无一不难,无一不苦……”李金镛带领军民不仅收复被沙俄侵占的金矿、部分土地,还组织开垦北大荒这片荒原。他办理珲春边荒事务,奔赴苦寒边地,脚踏实地量划荒地40余区,招民垦种,改善发展北大荒生产生活。宋小濂也描写军民志士在屯垦戍边时写的豪迈篇章,如:“汗马功名安在哉?空随大将逐边埃。未终投笔封侯事,又做摸金校尉来。雪岭朝横人迹渺,江水夜渡马蹄催。前程正远休言苦,热血从来满壮怀。”
李金庸主持边境垦务期间,处处为民撑腰,为国增光。他督理金矿不到2年,漠河一带屋舍鳞次栉比,商贩云集,俨然为边陲重镇。
光绪十六年(1850)9月,李金镛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李鸿章请旨加封李金镛为内阁学士,清延又颁旨为李金镛在国史馆立传,荫袭一子,追赐二品。并准予在黑龙江漠河、吉林长春和原籍无锡立祠以示恩宠。光绪帝亲笔为李金镛撰写祭文,赞其:“鞠躬尽瘁、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名垂信史”。李金镛积劳成疾吐血数升而死后,追随他的人们写的挽联令人动容,宋小濂的挽联是:“忠勇从血性而来,走万里奇荒,开一朝美利,何意大勋未集,尽瘁经终。纵报国有心,只剩英魂依北关;姓字忝门墙之末,受八年知遇,才两载追随,回思训诲毅勤,栽培优渥。恨酬恩无日,徒教痛苦过西州。”
北大荒人对李金镛感念在心,在漠河李氏祠堂人们每年祭祀。夏书记说:当地伐木工人每天早晨出工前都要祭拜的“李把头”,就是李金镛。还有,采金人在挖矿井前也都要顶礼膜拜李金镛的亡灵,以木棍石头代替系上红布作为李金镛,向他磕头或鞠躬。
李金镛对家乡情感深厚,光绪九年(1883)捐资白银7万两修建大运河上的洛社大桥。他还在家乡合捐修建5座大桥,当年石桥梁展示在“李金镛故居”的天井内。
李金镛对开发北大荒功不可没,“荒芜万里,寒烟锁地”的北大荒,现在建立一个又一个国营农场、北大荒集团,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华大粮仓”。北大荒集团在惠山区玉祁建立5000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园,为把粮食安全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作出了不起贡献。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北大荒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生产大米、玉米、大豆、高粱等香喷喷的,包括这里的鸡鸭、鱼肉、蔬菜等都天然上乘的品质。
如今,“李金镛故居”所在地现是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000亩精细蔬菜示范园区,故居周边房子基本拆迁了,李金镛故居西邻是原无锡县农业局长老家,也早拆迁到石塘湾街上了。洛社镇分会石会长说,“李金镛故居”会保留,并计划整体打造修缮。
忽然想到,李金庸誉为“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他功绩之大、万众仰戴,“李金镛故居”在无锡惠山区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发扬光大,认真再做一点发掘、梳理、宣传教育等工作,慎终怀远、弘扬大德,把爱国主义情怀、“北大荒”精神滋养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新时代为国效力、回报祖国的不竭精神力量。
惠山区老促会 胡建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