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与人才驱动 ——林度农机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与路径深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 年 10 月 30 日 浏览次数: 190

科技赋能与人才驱动

——林度农机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与路径深化研究

江阴市老促会青阳分会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撑,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在于科技赋能与人才驱动。江阴市林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无锡市市级示范合作社、江苏省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在科技应用与人才培育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本报告基于该合作社的实践经验,系统分析其在科技赋能、人才驱动方面的具体举措与示范效应,并探索深化发展的路径,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二、林度农机合作社科技赋能与人才驱动的实践基础

(一)科技赋能:以现代化装备与技术引领农业转型

林度农机合作社以水稻种植、小麦种植、水产养殖、新品种研发及推广为核心业务,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10台(套),并被评为“无锡市数字农机合作社”,计划建设无人化农场示范地,体现了其在农业科技应用上的前瞻性。从硬件设施看,合作社配备了无人驾驶拖拉机、收割机、开沟机、插秧机、植保机及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通过计算机、卫星定位、机器视觉等技术实现精准作业,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精度。同时,合作社构建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涵盖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等功能区,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科技化服务链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实体载体。

(二)人才驱动:以实训基地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23年,林度农机合作社被认定为“江苏省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区域内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平台。其人才培育体系呈现多层次、立体化特征:

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专家 + 专业人才 + 乡土人才”的三级师资团队。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聘请专家讲授前沿理论;以市、县农技专家为主体提供实践指导;依托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开展传帮带,针对性解决不同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学员的需求。

培训硬件保障:拥有成果展示区60平方米、培训区160平方米、科技专家工作室60平方米,可容纳100人同时培训,配备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为系统化培训提供了基础条件。

培训成效显著:基地建立以来,累计开展培训数十次,多次承担市农业农村局农民培训任务。通过科学育苗、病虫害防治、政策法规、科技推广等内容的培训,培养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23年即完成300余人次的高素质农民培训。

三、林度农机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

(一)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

通过智能化农机装备的应用,合作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高效化。相较于传统作业模式,无人化农机可全天候连续作业,减少劳动力需求,降低作业成本。例如,水稻生产每亩人工工资支出较往年减少50元,小麦秋播每亩减少30元,全年合计减少工资性支出23.4万元;同时,农事作业时间显著缩短,3000亩水稻移栽时间缩短3天,小麦播种时间缩短2天,有效抓住农时,保障了作物产量。此外,科技应用还降低了资源浪费,水稻每亩用种量减少2斤,小麦减少15斤,全年节省用种5万余斤,既降低了农本,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

(二)人才培育辐射带动周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

作为省级实训基地,林度合作社通过“培训 + 示范”模式,将先进技术与经营理念向周边农户扩散。一方面,学员通过系统培训掌握科学种植、农机操作等技能,成为家庭农场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合作社以“五个统一”(统一业务联系、收费价格、质量标准、农机调度、维修保养)为原则,为周边1500亩农户耕地提供农机服务,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这种“技术共享 + 服务下沉”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单独经营时面临的技术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了“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域”的辐射效应。

(三)标准化管理与品牌建设,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合作社注重标准化建设,建立了考勤、学习、行为、奖惩、安全等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培训与生产规范有序。在产业发展中,其培育的水稻产品获得“江阴好大米金奖、银奖”、“无锡优质农产品”等荣誉,体现了科技赋能与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品质的提升作用。这种“科技 + 品牌”的发展路径,为区域农业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型提供了示范,推动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实践落地。

四、深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科技集成应用,拓展无人化农场示范场景

依托现有无人化装备基础,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无人化农场”建设从单点试验向全域覆盖拓展。可联合科研院校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复杂地形作业、多机协同等难题,提升智能化装备的适应性;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构建农田监测系统,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打造“智慧农业”标杆。此外,可探索“农机共享平台”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闲置农机的跨区域调度,提高装备利用效率。

(二)升级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机制

作为省级实训基地,应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一是扩大培训覆盖面,针对农村妇女、返乡青年等群体开发定制化课程,增设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内容,提升农民综合素养;二是深化与高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训课程,增强培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三是完善学员跟踪服务机制,通过“线上咨询 + 线下指导”结合,解决学员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技术转化率。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示范带动的可持续性

在现有服务周边农户的基础上,探索“合作社 + 小农户”的利益共享模式。例如,通过土地入股、订单农业等方式,将小农户纳入产业链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提升附加值;同时,争取政府政策支持,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降低小农户接受服务的成本,推动示范效应从“技术辐射”向“利益融合”深化。

五、结论

林度农机合作社的实践表明,科技赋能是农业现代化的“引擎”,人才驱动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通过智能化装备应用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双轮驱动,合作社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效发展,更通过示范效应带动了区域农业的转型升级,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通过强化科技集成、升级人才培育、完善利益联结,林度合作社有望进一步发挥标杆作用,为江阴乃至全省乡村振兴提供更具价值的实践经验。                       

                     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