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圩里好种田

发布时间: 2025 年 7 月 7 日 浏览次数: 34

芙蓉圩里好种田

--惠山玉祁圩区搞好粮食生产

        水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古时的无锡地区属潮汐沙浪冲积而成,先民刀耕火种,很早就普遍使用陶器、种植水稻,进入原始锄耕农业阶段。

农田整治夺高产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北的芙蓉湖,“相望百里、烟波浩荡”。明宣德年间(1432年),江南巡抚周忱统筹治理江南水系,治理后的芙蓉湖形成10.8万亩的芙蓉圩、3.6万亩的杨家圩及其他大小圩区。从此,四面八方的农民,赶来开垦这片偌大的水田。水田成就了水稻种植,也加大了圩区收种稻子的困难。当时的芙蓉圩一年只能种一熟稻,即使风调雨顺亩产也不过300斤。一旦洪涝降临,水稻就会歉收甚至绝收,圩民只得一日一餐、菜麸果腹。

        为整治农田,1957年,芙蓉圩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出动3000余名农民,挖土16万方,修渠道47条,设防洪闸等16座,并使用国家电力灌溉,在圩内形成了过百个有名的大、中、小圩。20世纪70年代,芙蓉圩8个生产大队开展声势浩大的平坟填塘,重新布局圩田建设,全公社水稻田90%以上被整理成2.5亩—3亩一块的高标准、规格化、沟渠配套的高产稳产良田。

        与此同时,1954年,当时的无锡县开始推广圩田种植小麦。为解决农田缺钾严重的问题,圩区组织农民外出收集草木灰。同时,为解决圩区麦田湿害,圩区实行“土垡暗沟”,建好暗管、暗排、暗降的“三暗”田,并在全县推广。随着一系列增产措施的实施,全县三麦产量大幅度提高。1975年,蓉西生产大队的三麦平均亩产646斤,其中一块“早熟三号”大麦亩产超800斤,成为远近闻名的圩区三麦夺高产典型,被誉为苏南“麦大王”。

农机作业迎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催动“一池春水”,领风气之先的芙蓉圩农民,开创稻麦生产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当时的玉祁乡每年投入200万元左右,用于农业、推进机械化,促进水稻单产突破千斤大关。

        时为玉祁镇的蓉南村被江苏省政府列为农业现代化试点20余年。1986年,蓉南村被江苏省列为“七五”计划农业现代化试点。1987年6月6日,江苏省政府在蓉南村召开全省夏收夏种农机作业示范表演现场会,并作为“苏南模式”示范推广。在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后,玉祁镇稻田达2.28万亩,在1992年秋建立68个种田专业户(村办农场),并在1996年被批准成立全省第一个农场协会并挂牌。

        2001年,锡山市(无锡县)撤市设惠山区,玉祁、前洲建立万亩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出产惠大牌优质米。同年10月,风光秀丽的芙蓉圩建立“无锡惠山玉祁都市农业园”,整合圩区农田5418亩,由4人分片承包,其中任金明、张建强成为无锡市和惠山区老促会挂钩“四项工程”,大力推进机械化、绿色化、产业化。玉祁及前洲稻区,合称为无锡都市农业万亩水稻园区,水稻亩产稳定达到一千一二百斤,小麦亩产达七八百斤。在2017年举办的首届“无锡好米”品鉴活动中,惠山区选送的4个品牌“无公害”大米分获金奖、银奖各两个,还新增21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集团化”经营绘新章

        随着北农南耕的垦地合作渐入佳境,2022年,玉祁引入“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玉祁高标准农田签约托管协议,重点打造了惠山区北大荒·玉祁乌苏苏里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涉及5个村,区域面积5400亩,集中连片水稻面积3000余亩,全程推进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集团化生产经营。2023年,产业园被认定为无锡市级农业产业园。

        2024年,北大荒集团玉祁分公司形成了“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推广体系,水稻生产呈现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当年,水稻最高产量753公斤/亩,平均612公斤/亩。在首期600亩“无锡版”北大荒水稻收割后,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市场价格每斤6元左右,新米刚上市即认购一空。同时,玉祁北大荒集团1000亩数字稻麦种植基地推进建设,投入农业物联网设备、升级软件系统、添置数字农机,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用物联网全天守候农作物生长,实现病虫草害预测预报、自动灌溉、自动收割等功能,实现农作物视频监控实时化、天气及虫情监测信息化,打造稻农智慧农业示范场景,成为“高标准农田+物联网”模式的生动实践。2025年,惠山区老促会“四项工程”挂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田地丰则仓廪实,仓廪实则天下安。流淌的河水、忙碌的船舶,千年古运河流入无锡的第一站玉祁,昔日“锅底潭”,如今“米粮仓”。芙蓉圩旖旎风光,汇聚农耕稻作文化的精华,是千百年来“米粮仓”之路的一个缩影,铸就著名江南的“鱼米之乡”。

              惠山区老促会 胡建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