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 年 6 月 1 日 浏览次数: 115
这里,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现代乡镇企业发源地,创造了中国最强的县域经济,曾蝉联了三届“华夏第一县”称号,“四千四万”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
这里,是丰饶秀美的鱼米之乡,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吴地文化,如今是动能澎湃的产业升级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人文宜居区。
这里,是无锡锡山。一百年前,革命烽火留下不灭印迹,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一百年后,青山绿水依旧,红色土地换了人间。
富起来,城乡面貌展新颜
锡山是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革命老区。每年清明节前后,来到锡北革命烈士陵园的祭扫人群络绎不绝。这里安放250多位革命烈士英灵,还有许多无名烈士。
革命的牺牲精神,滋润着这片土地。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揭竿而起,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无锡东北乡秋收斗争,抗战时期的江南东路抗日根据地……多少人为革命前赴后继,他们为的是什么?历史给了我们答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2001年,锡山撤市设区。2001年GDP实现123亿元,2020年GDP达到975.3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向着千亿稳步迈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1年,锡山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51元,2020年达到36143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03元,2020年达到61724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05年的2:1缩小至1.7:1。
数字背后,是城乡面貌的华丽蝶变:
发达的交通缩短了距离。地处长三角洲腹地的锡山,越织越密的路网,一条条交通大动脉或毛细管串联起发展的黄金线。2011年6月,京沪高铁无锡东站建成启用;2014底,地铁2号线开通。30分钟可到达上海,4小时直达首都北京的便捷生活在这里实现。
城市建设画下一笔笔浓墨重彩。一座座新学校、新医院拔地而起,一处处四季花开、景致错落的公园绿地随处可见,天一中学成为全省的骄傲,锡山人民医院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一座宜居宜业的锡东新城赫然崛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此落地,人们在此集聚、梦想在此启航。
城有城的繁华,村也有村的景色。一幅幅“新江南”人家的美丽乡村画卷在锡山大地展露,散发出浓浓乡愁。东港镇山联村,曾经是个因采矿而满目疮痍的贫困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明星乡村,成为锡山一张金灿灿的旅游名片,带动了全村及周边上千人创业就业。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在苏南较发达地区,因病致贫是脱贫攻坚的重点。自2010年起,锡山区探索建立支出型贫困救助模式,不断扩大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水平。仅“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发放深度贫困救助金10649户次,发放救助金6326.824万元,最高救助额达20万元。
百年来,从贫瘠走向富裕,老区人民凭借着艰苦卓绝的拼搏精神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接力奋斗。
强起来,产业崛起千亿级
在锡北镇寨门村的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内,一幕幕革命场景令人感怀。一栋朴素的西式二层小洋楼,静静地讲述着80年前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往事,向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映照在征程中。改革开放时期,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让锡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乘风破浪。近年来,锡山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2001年1月,红豆股份在上交所鸣锣上市,锡山企业迈出了上市第一步;2020年底,确成硅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锡山第13家上市企业。截至“十三五”末,全区共计规上企业85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8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4家。2020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474.92亿元。不断跳动的数字、持续刷新的排名,见证了发展的坚定步伐。
一面,是传统产业量质齐升,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集聚壮大。经过多年的发展,锡山电动车产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目前拥有整车制造企业190家、配套企业450家,整车年产量超1400万辆,占全国电动车产量的40%。在新材料产业园,则集聚了兴达泡塑、确成硅化学、洪汇新材、阿科力等一批专注于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的行业内特色企业,园区产出规模超200亿,亩均税收43万元。
一面,是新兴产业形成突破,创新活力竞相奔涌。截至十三五末,锡山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3.87%,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9家。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从初具规模到近百亿;生物医药产业相继落户了知原药业、伯科生物、元码基因、臻和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保持稳步增长,软件主营业务收入从60亿增长至超百亿,吸纳就业人数超2万余人。
百年来,从加速度走向高质量,老区在产业发展上从未停歇。进入“十四五”,一份新的《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规划》《科创产业规划》出台,从一个个产业集群的畅想中,锡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呼之欲出。
美起来,生态文明绘底色
小桥流水、桨声欸乃。白墙黛瓦,枕水人家。历经千年历史积淀的荡口古镇,也默默诉说着百年来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沈安娜凭着速记员的一支笔,潜伏敌营14年,书写了中共谍战史上的一段传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出生于此的伟大音乐家王莘,作词作曲创作出了《歌唱祖国》;华氏义庄的孝义文化盛行,影响了一代代人......
建设好老区,生态和文化是根脉。作为锡山最重要的文化名片,2014年荡口古镇正式开街。经过保护和传承发展,古镇重新绽放风采,成为风景秀丽的4A级景区。这里也是廉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一批批党员在这里自觉佩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强担当。
红色,在锡山从未褪色。当地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大力度,采取多种举措做好红色遗迹保护工作及文化传承工作,守住老区底色。从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许巷惨案纪念馆、嵩山江抗纪念馆,到严家桥唐氏古里,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姚桐斌故居等等,锡山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线路,各个沉浸式教学点人头攒动。
面对再难的堡垒,老区人民也不退缩。21世纪初,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水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摆在了面前。河长制是无锡在实践探索中首创的一种“治水模式”。“河道水质不改善,河长当年不提拔,断面水质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在多年的实践中,锡山区敢于动真碰硬,用最严格的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2011 年,锡山获得国家生态区称号。2019年,锡山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是锡山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鲜活样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的技术改造、“小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腾笼换鸟”带来了更具质量的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纵深推进,锡山在省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评估中荣获第一等次。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现,2019年12月,锡山现代农业产业园被成功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这里是成片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那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高标准水稻田,另一边是游客熙熙攘攘的美丽乡村……绿色发展的改变正在锡山上演,老区人民积极探索实践,全面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质量良性互动,呈现出一幅别样的田园风景。
人在改变环境,环境也在改变人。“环境变好了,心情也就更好了!”家住港东村的老人胡老太今年刚满100岁,平时在家还能自己做家务活,每天都在家附近的红豆杉林里散步,和乡亲们闲聊。她家中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毛泽东主席和一幅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彰显着老人跨越百年风雨,对党和国家不变的全心信赖和感恩。百岁老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享受了新时代下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安乐晚年生活。
更蓝的天、更绿的地、更清的水。青山绿水间酝酿着的,是老区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