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 年 6 月 1 日 浏览次数: 163
清晨,雾气还没有消散,晨曦中一个壮实的身影,沿着田埂缓缓走去,时不时蹲下身子,仔细察看;黄昏,落日的余晖里星光开始闪现,几个农家汉子围着池塘,借着手电光指指点点,正商议着什么……
为首的壮实汉子,正是人称“蟹王”的无锡羊尖镇严家桥村的陆志明。
点燃心中火
无锡农村,河道纵横,湖荡连片,典型的饭稻羹鱼的江南水乡。羊尖严家桥村,曾是通往常熟和沙洲的重要商业集镇。太平天国战争中,无锡工商大族唐氏家族避居这里,经商致富积累起创办民族工业的初始资本。富于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曲——锡剧“对子戏”,广泛流行于这一带,最早从这里走向城市、传入上海。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还是革命老区,辛亥革命时期的常熟王庄农民抗租起义和1927年中共无锡县委发动的农民秋收暴动,唤醒了这一方百姓。全民族抗战中,这里的民众配合新四军“江抗”支队,进军常熟扫除日伪据点,击退从江阴北漍增援的敌军。这一带的农民,于温和、聪慧之中,不乏一种坚韧、刚强的秉性。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首先在苏南农村涌起。当时的无锡县农村,在先前社队工业和家庭副业的基础上,农民办厂搞工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打开了农民创业致富的一扇大门,乡镇工业被小平同志赞为“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但是严家桥所在的锡东地区,连片的水田,是稻麦优质高产的主产区,贯彻“以粮为纲”,乡办村办工业一度发展滞后。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规划现代化建设,号召全国人民要摆脱贫困、实现温饱,再向小康迈进,这让陆志明心里有了自己的梦境。
陆志明自小生长在农田、池塘边,熟悉这一带的芦荡河滩。邻近的谢埭荡、宛山荡等先后发展起外荡养鱼,陆志明也动了淡水养殖的心思。1990年,为了改变家境贫困的面貌,他借了几百块钱,承包村里的几片小水面,因地制宜搞起了河蚌珍珠养殖。引育的褶纹冠蚌产珠颗粒大、珠型圆润,可以用来串制珍珠项链、珍珠塔等工艺饰品。无锡产的“太湖珍珠”一时间名闻海内外。
但是珍珠的加工销售依赖对外贸易和外事旅游,加上周边农民群起养殖,竞争加剧,10年间珍珠养殖业大起大落,陆志明的养殖经营也由盈变亏。不过,在他心里立志创业奔小康的那团火焰已经点燃。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螃蟹养殖的发展前景,他思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独具风味的大闸蟹不仅在无锡,还将在大江南北很多地区摆上平常百姓的餐桌。2000年,他果断转向螃蟹养殖,在严家桥村承包15亩池塘。因为从来没有养过螃蟹,周边也没有养过螃蟹的农户可以讨教,陆志明只好从零做起,边干边摸索。池塘周边用塑料薄膜围挡作防逃设施,饲料配方根据蟹龄大小适当调整。为了掌握螃蟹的生长习性,他吃在池边、住在棚屋,夜里还经常蹲在塘边,细心观察螃蟹的生活习性,探究螃蟹对各种食料的偏好,全身心投入到养蟹事业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经过两年多努力,陆志明的螃蟹养殖有了可喜的回报,成蟹亩产达到200多公斤,随之而来的是不菲的收益。看着肉眼分辨不清的蟹苗,一天一天长成八足双螯的青壳大蟹,陆志明心里有说不出的欣喜。他由衷感恩党的改革路线和富民政策。
擎起一盏灯
2003年,作为老区第一个养殖螃蟹致富户,陆志明被锡山区扶贫协会列为“致富工程”示范户,希望他擎起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当上示范户后,陆志明对本村和周边有养殖热情的农户加强辅导和帮助,以传帮带的方式传授养蟹技术。他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乐意将养蟹技术毫无保留地与前来取经的农户分享。为了帮助克服困难,常常陪同养殖新手在池边耗上两三天,直到初入门的难关彻底攻克。
陆志明在反复实践中,总结了养蟹有“三个时期”“四个关口”的“养蟹经”:即幼苗期、蜕壳期、恶劣气候应对期;水草关、水质关、饵料关、防病关。他认真总结每个时期应做好的技术规范,每个关口要把握的配套措施,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规程,让养殖户易学好用。很快,所在镇螃蟹养殖大户发展到15家,养殖面积近600亩,并成立了蟹农合作组织。羊尖镇的螃蟹养殖业一片红火,陆志明也光荣当选为无锡市劳动模范、羊尖镇人大代表和镇水产协会会长。
但是,养蟹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并且自然和经济风险很高的事。南丰村民周庆良,从2005年起就向陆志明请教养蟹技术,一次因为操作疏忽,在放苗后发现一塘蟹苗出现大量死亡,造成损失5万多元,急得团团转。陆志明闻讯立刻上门帮助查找原因,分析问题,最终查出了源头。但损失不可逆、季节不等人,陆志明又免费为其提供补苗,解决了燃眉之急。
陆志明的扶贫帮困,不仅是物质上、技术上的帮扶,还包括资金上的支持、思想上的鼓励。南村村养蟹专业户浦秋明、朱建平两人,因本村土地整理失去了蟹池养殖面积,换了几个工作均不理想,家庭经济陷入困境。陆志明了解情况后,分别引荐他们在相邻的常熟张桥社区和本镇丽安村承租30亩池塘继续养殖河蟹,同时帮他们垫付采购蟹种、饲料和渔药所需的资金,技术上全力帮扶,让他们重圆创业致富之梦。
南丰村的陆凤明,在陆志明指导下从事河蟹养殖,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尝到甜头后,他独自去外地承包池塘养蟹,但因为人地生疏,4年间共计亏损40多万元,将以前养蟹的利润全部亏空。当时他全家7口人,儿子正要结婚成家,家庭经济陷入困境。陆志明得知后,帮助他夫妻俩在南丰村承租50亩蟹池,回家养殖河蟹。一面给予鼓励,一面借给资金帮助渡过难关,2019年他家年纯收入达到了20万元。10多年来,陆志明为村里和邻村蟹农垫付的种苗、饲料、鱼药款不下180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陆志明的心愿是带领老区农家共同致富奔小康。他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他以自己的志宏家庭农场为基地,投入60万元在羊尖镇上办了个水产技术交流站。每天早上蟹农们都会来到站里聚一聚,免费喝茶聊天,大家在互相交流中学习技术,传递信息,共解难题。他还依托水产协会,在太仓市合伙经营千亩蟹苗基地,每年有15万公斤蟹苗供应本地和外省市15000亩蟹池,规模扩大和技术精湛使他获得了苏南一带蟹苗指导价的定价权。就这样,陆志明拓展了从蟹苗供应、饲料配合、防病治病到秋蟹上市销售的配套服务产业链,带领大家在党指引的全面小康路上越跑越欢畅。
火种传千里
正当陆志明带领蟹农们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苏南农村开始了土地复垦、环境整治,很多湖荡、鱼池退渔还农,养殖水面大幅缩减。很多蟹农年届五十,难以改行,面临生计难题。陆志明想,搞工业可以“走出去”开发,我们农牧渔业也可以 “走出去”发展呀。他凭借蟹苗繁育和大闸蟹营销的知名度,积极联系到北方地区开辟养蟹场,拓展扶贫致富新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陆志明把“走出去”养蟹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在一起,义无反顾地迈出了技术扶贫新步子。他在太仓、常熟各开辟1000亩蟹苗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先是到山西运城市黄河滩蟹场担任技术指导,帮助提高产质量;接着又去山东东营市租赁沿海滩涂2200亩,成立百灵水产养殖公司,自营养蟹。这两个地方他一共带去无锡羊尖镇的55个养蟹专业户,既带领本地村民继续走致富路,又帮助当地开发建设新农村。
“走出去”养蟹,根本是技术输出。除了保证优质种苗的供应,陆志明着重抓住三项关键技术。一是饲料配供,一般的蟹用配合饲料,脂肪、蛋白含量只有6%,陆志明组织的饲料必须确保12%以上。二是水草引种,为了攻克当地地荒土薄、水层浮游生物不足的难题,陆志明精心筛选4种江南水草,大量收购,用卡车日夜兼程送去河滩蟹塘,并亲自下水试种获得成功,显著提高了水层溶氧度,为螃蟹生长提供栖息、蜕壳的良好生态环境。三是蟹病防治,水瘪子、水肿病是绒螯蟹的常见病,陆志明凭着多年观察、钻研的经验,能及时发现发病症状,并用他配制的独特鱼药成功治愈蟹病;遇有疑难杂症,他会立刻赶往南京农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及湖州水产研究所,与专家会商治病的有效办法。
“走出去”养蟹,关键还在于管理跟上。陆志明对带出去的蟹技员的管理非常细致,定期培训、定期交流养蟹情况,共同克服遇到的困难问题。蟹池养殖责任到人,团队成员年工资底薪8万元,同时实行超产奖励,亩产成蟹95公斤以上每公斤奖励6元;亩产超125公斤的每公斤奖励20元。2020年蟹技员最低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多数达到20万元左右。同时对蟹技员包吃包住,每月4天休假可合并分次回家;工资按月发给10%作零用,其余90%转账给蟹技员家属。这一促使蟹技员在外省吃俭用,让家属聚财的方法,受到大家的欢迎。陆志明说,都是乡里乡亲,一起吃辛吃苦在外闯荡,我要对大家和他们的家人担一份责任。正是这一既讲规矩又通人情的管理办法,让他的团队团结一心扑在养蟹事业上。
2020年,陆志明的百灵水产公司共销售螃蟹60万公斤,其中无锡成蟹10万公斤,山东成蟹35万公斤,太仓蟹苗15万公斤;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2021年山东基地逐步完善,总销售可望突破亿元。其中山东出产大部专供北京,被列为颐和园听鹂馆特供商品,农药残留等检测全部稳定达标。与陆志明合作无间的首都农业发展集团,在他完成北京20户贫困家庭扶贫脱困后,正帮助他争取农村振兴国家项目,在北方农村开辟种稻养蟹更广阔的天地。陆志明的扶贫致富梦,像一团光热的火种,从秀丽江南传播到了北方的河原海滩。
如今的陆志明,依然会时时出现在田头池边,而更多的则是肩挎一个背包,乘着高铁动车往返于江淮河海,眼前是生气勃勃的祖国大地,心中绘织着乡村全面振兴更加美丽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