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 年 6 月 1 日 浏览次数: 282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百年党史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革命史,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富矿”,充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方能在党史中汲取强大奋进力量,扬鞭奋蹄前行。
时年92周岁的新四军战士吴成被誉为“独臂英雄”,他以“身残志坚”的革命斗志,坚持革命传统教育60多年。在他身上,有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忍和顽强精神。吴成同志迄今已获近40项省级以上荣誉,包括中国好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五老等等。吴老先生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是党养育了我、培养了我,又激励着我成为一名革命军人,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
一、感悟革命新思,坚定报国信仰
知恩图报,艰苦奋斗
1929年,吴成出生在南通海门一个贫苦的农户里,他的幼年生活极其艰难,家中有六位亲人或饿或病先后去世,9岁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苦命孤儿。1942年,新四军来到海门,奋勇抗日,建立民主政权,成立民兵组织,组建农民抗日委员会,给贫苦佃农减租减息。从此,吴成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不受白眼嘲笑,有了家,也有了希望。从那时起,他就认定了一件事:共产党就是亲人!
积极参战,一心向党
年幼的吴成主动申请加入民兵团,之后加入了新四军队伍。他先后效力于武工队及红色交通站,虽然表现出色,但他最想去的还是战场,一心想去前线杀敌立功,做个战斗英雄。他的再三请求感动了组织,最终同意他加入东南警卫团,在警卫班机枪组当了一名弹药手。
1945年7月的一天,他举着右拳,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那庄严的时刻,他只觉得一股暖流在自己的全身涌动——喜悦、兴奋、感慨,令人油然而生一种热血澎湃的力量。那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光荣,这份光荣感、使命感在此后的生涯中一直激励着他,让他更加勇敢、无畏、坚强。
冲锋陷阵,因公负伤
1946年7月,解放战争打响,吴成同志参加了由粟裕将军指挥的著名战疫——“苏中七战七捷”。此时16岁的他已是苏中特务二团六连机枪班的班长,如皋南部一战,他右胸中弹负伤,稍加治疗随即重返前线,坚持投入三次战斗后不幸被敌机打中,因伤势过重被截去了右下臂,成了一名光荣的伤残军人。
二、建设创新阵地,投身义务宣讲
重整旗鼓,扬帆起航
吴成同志17岁因负伤而满怀遗憾地离开了战场,被分配至苏北荣军疗养所任文化干事,负责宣传教育和文化学习工作。初到疗养所,他的内心也难免有所茫然:身为一名革命战士,以后自己的“用武之地”又在哪里呢?在一个来自北方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慰问团的启发下,他和慰问团的成员们一起发了一个共同的誓言:“伤残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战斗的开始!”豁然开朗的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残而不废、身残志不残的坚强战士,在建设社会主义这场“新战斗”中,继续履行自己的战斗使命,把“争取更大光荣”当作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恰好,扬州市城北中心小学来聘请他当校外辅导员,吴成同志欣然接受,从此走向了革命传统教育义务巡讲之路。
宣讲事业,遍地开花
“为了不让烈士们的鲜血付诸东流,我以幸存者的名义建立革命传统阵地,与我们青少年探索共勉。”正是这样的初衷,让吴成将这一份事业坚持了70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吴成同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宣讲7000多场,受众500多万人次,先后担任80多所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校外辅导员。他以满腔热忱和真诚,“把历史告诉未来”。吴成同志的演讲结合党史,以亲历亲闻的个人革命故事、真挚的情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义务宣讲的足迹也遍布大江南北。除了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他还把革命传统教育阵地扩展到了机关单位、工厂车间、教养院、收容所、监狱乃至休闲广场、公园、菜场等。对他来说,革命传统教育是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也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走到哪讲到哪”、“哪里需要哪里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吴成同志拿出家中的积蓄,在自家阁楼上办起了一个家庭革命资料陈列室。“这些地方的水土养育了中国革命,我带回来给孩子们看看、摸摸,很直观,孩子们就更好理解了”,来自嘉兴南湖和延河的水、来自延安宝塔山和巍巍井冈的土、来自全国各地青少年和党员群众的一封封信件……吴成的家俨然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新课堂,数年间接待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和市民群众,他的革命奉献精神和革命故事,也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
主动帮教,浪子回头
1996年,无锡市老干部局活动中心牵头,组织老干部到监狱与服刑人员进行结对帮教。吴成的结对帮教对象是一名大学中文系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杨某。在和杨某第一次接触时,吴成就将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工作单位全部写下告诉了他,取得了小杨的信任。一次又一次的探望,一封又一封信,吴成真诚的关怀温暖着小杨原本变得坚硬无比的心,让小杨走出了道德和情感的盲区,渐渐变得明朗起来,弃恶从善的决心也更加坚定。更让杨某感激的是,吴成不但经常来监狱探视、教导自己,还去了自己家,探望并安慰她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杨某闻之不禁热泪滚滚。2001年,杨某离开监狱回归社会。出狱当日,杨某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第一时间看望了吴成。杨某十分感谢吴成数年来的帮教,称吴成是自己的“再生父亲”。当知道杨某出狱后想做老师,吴成跑了好多单位帮他咨询,遗憾的是杨某条件不符,吴成就鼓励他创业。经数年努力,杨某拥有了一家规模不小的洗涤公司,走上了一条勤劳致富的正道,开启了一段崭新的人生。杨某事业有成后,也从没有忘记吴成,逢年过节经常来看望吴成夫妇,感谢吴成当年对自己的教育和帮助。
三、传承吴成精神,永放红色光芒
2014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吴成同志的“家庭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迁至江苏省荣军医院老干部活动室。全新的“吴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继续免费对外开放,向更多的群众传递着革命精神。基地先后荣获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江苏省双拥示范基地、无锡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滨湖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成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的一块品牌。
这个凝聚着吴成同志心血的教育基地自建成以来,已经累计开展党员教育活动1000余场,受训党员达2万余人次。他通过打造“云上课堂”、拍摄吴成革命宣讲教育片做优“实境课堂”、做实“实践课堂”、组建“大小吴成”宣讲队伍的方式,发挥着吴成的辐射效应,传承着革命的精神。吴成爷爷在老去,但是吴成爷爷培养了千千万万个新时代的吴成爷爷、吴成叔叔、吴成少年。这些新一代的“大小吴成”在越来越多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诠释着新时代的共产党员的信仰与追求!六十八载春秋,吴成始终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信仰,始终坚守在革命传统教育阵地上,怀着“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精神追求,履行着为党奉献一生的誓言。
时至今年,吴成同志已经92周岁了。昔日的少年战士,如今的耄耋老人。然而他内心对党的那份感念,却至今未减半分,反而随着岁月的沉淀更加的坚定和热忱。近几年虽然年迈抱病,却依然坚守着我的革命传统教育阵地。身边也有人劝他:“你年岁大了,又有残疾,出门行走不安全,党和人民给你那么多待遇,你在家享享清福多好呢?!”但他始终不改热忱。在他的心里,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所以更有责任把这份深情传递下去。
在一次报告会上,曽有一位青年问过吴成同志:“您的革命传统教育要讲到什么时候?”他说:“只要我活着,我就会讲下去,直到心跳停止的那一刻。”在吴成同志家中的墙上,贴着吴玉章写的一首革命励志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需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几十年来,吴老把这首诗看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回又一回,将它视为自己晚年的座右铭。耄耋之年的他,早已下定决心,要把革命传统教育坚持下去,把自己对党的这份感恩传递下去,春蚕吐丝,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