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 年 6 月 1 日 浏览次数: 237
革命老区江阴,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之滨,地处江尾海头。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滔滔江水滋育、硝烟战火熔铸、南北文化浸润,使得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形成具备了其独特的秉性精神。近百年来,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召唤和领导下,以“人心齐、民性刚”的无畏献身精神,用“敢攀登、创一流”的顽强拼搏精神,将江阴这片历史上曾经多灾多难的困厄之地,改造建设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滨江花园城市;他们在这里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奇迹,让这片古老与光荣的土地充满生机活力,凸显神奇色彩。
这里是一片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红色土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党的信仰与主张传播到江阴,具有反侵略、反压迫斗争传统的江阴民众,纷纷集聚到党的旗帜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曾被毛泽东赞誉过的周水平,作为众多江阴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在江阴大地率先吹响向黑暗势力决斗的号角。1925年江阴建立党组织后,觉醒的老区民众响应党“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秋收起义”的号召,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开展了一次又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暴动。杨舍镇上的战斗呐喊,后塍暴动的激烈枪声,峭岐街头的熊熊烈火,充分显示了不畏强暴的革命老区人民,誓把旧世界彻底摧毁的巨大力量。孙逊群、钱振标、茅学勤、陈叔璇、蒋云、朱杏南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激励广大老区人民为实现“居有其屋、耕有其田”的平等自由生活,奋起誓为推翻“三座大山”作殊死抗争。无数革命先辈抛洒的热血,将江阴灰暗大地染成一片殷红。
这里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江阴是江南最早创建的抗日武装地区之一,也是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发源地。1940年6月谭震林率部进驻澄锡虞地区,江阴作为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之一,成为联系苏南茅山与东路地区的重要地带。面对日伪的残酷“清乡”,老区人民遵照党的指示,举行轰轰烈烈的农民抗日暴动,与日伪军殊死斗争,曾被延安《解放日报》称为“江南人民的伟大发动”。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在地方党组织引领下,组建武工队开展英勇的反“清剿”斗争。渡江战役中,江阴成为长江千里战线的东线重点。英勇的老区人民不顾生命安危,开辟多条地下交通线,帮助地方党组织源源不断向北岸解放军送达重要情报。渡江战役打响后,江阴籍船户的50余条木船,冒着敌人炮火运送人民解放军渡江,获誉“渡江第一船”。江阴地方党组织按党的指示精心筹划,成功策动江阴要塞官兵起义,因其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而载入史册。
这里是战天斗地改造旧山河,让获得新生的大地呈现无穷活力的典型。新中国成立后,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江阴革命老区人民,为保卫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展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运动,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投入前所未有的土地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红色大地焕发无穷活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老区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开始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江阴县委提出“九十万人民心向党,七十万农田格成方,六万亩水面鱼满塘,六万亩山地披新装”的奋斗目标,成了老区人民战天斗地的口号。至七十年代末,全县平整格方农田43万亩,新增耕地近4万亩。正是老区人民改天换地的狠劲并获取显著成绩,江阴成了苏州地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先进和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这里首倡“四千四万”精神大力发展社队企业,成为“苏南模式”起源地之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江阴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不甘生活贫困,冲破左倾思想束缚,千方百计寻找摆脱落后面貌的途径,提出“千头万绪想办法,千里万里出去跑,千山万水到处转,千船万船运回来”的“四千四万”精神,努力探索兴办社队工业,初步实现工农业发展并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区人民自觉反思之前一度“以粮为纲,其余全部砍光”带来的沉痛教训,精准领会党中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神,转变工作重心,抓住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的机遇,依靠周边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的技术工人以及他们的信息和管理经验,发扬提炼升华后“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历经千难万险谋发展”新的“四千四万”精神,快人一拍,赢得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成为“苏南模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1987年江阴撤县建市后,为实现由农业县向工业市的历史性跨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乡镇工业开始裂变式发展,在此后5年中全市乡镇工业保持了年均36%以上的增速。
这里是“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成为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江阴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听从党的主张,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掀起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热潮。在扩大开放的同时,积极探索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着力推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世纪末,全市4670余家乡镇企业完成改制,改制面超过90%。通过改革激发了企业发展的能动性,全市形成外资企业、民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呈现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外向经济“三足鼎立”的发展新格局。2008年江阴市作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这里的干部群众敢于创新,不断自我突破,成为领跑全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进入新世纪,江阴革命老区人民看准中国加入WTO后的发展机遇,开启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他们主动顺应国内外经济新形势,大力发展规模经济,着力培育年销售超100亿元的骨干企业,推动工业经济由“铺天盖地”向“顶天立地”转变。创造性实践党和国家沿海、沿江、沿边“三沿”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长江“黄金岸线”优势,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隔江相望的靖江市实行联动开发,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开发区,开全国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先河。同时大胆探索资本经营,在全国开创乡镇企业成功上市先例。随着之后一大批企业的成功实践,赢得了中国资本市场上独树一帜的“江阴板块”称誉。2003年江阴市在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一,成为领跑全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
这里成为全国全面小康示范和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新时代改革发展取得相当成就后,江阴革命老区的各级党政组织注重以民为本,富民优先,让全体百姓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城镇通过下岗工人再就业援助工程等举措,提高困难家庭的收入;在农村实施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仅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创设的村级关爱基金,其规模于2020年就达到5.9亿元,当年生息4000余万元全部用于对农村“三老”(老党员、老村干部、老队长)及因病因灾困难家庭的补助。同时,遵循党的“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十二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实现农民日常购物、农资农技服务、小病治疗、文化娱乐、健身锻炼、矛盾调解“六个不出村”,老区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极大提升。
这里瞄准更高标杆不断进取,成为全省“强富美高”建设的典范。党的十八大后,江阴革命老区人民按照党的最新主张,加快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六大发展战略”,加快“强富美高”新江阴建设。2017年起开始了全省唯一的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与经验。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113亿元;拥有上市公司53个、“中国企业500强”11个、“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5个,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城市建成区面积由解放初的3.4平方公里拓展到2020年末的1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0%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1859元;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0年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
光荣的革命老区人民,为了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他们自觉遵循党的主张,用近百年的奋力拼搏,换来了今天占全国人口近千分之一的江阴人,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和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成为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唯一保持近20年“连冠”的城市。更令人惊叹的是,江阴自改革开放40多年来获取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市、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第一、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涵盖“三个文明”建设的全国性荣誉就有200多项。
抚今追昔,综观革命老区江阴的百年历史,它不仅可以独特的风采,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史记中亮丽的一页,也有足够份量写就一部老区人民的翻身解放革命史、改天换地奋斗史、改革致富创业史、开拓进取发展史。老区人民心向党,一切奋斗是为实现党的主张。正是他们,着力书写江阴百年历史的革命老区人民,为表达对这片土地的深切热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他们用鲜血与生命、勤劳与坚韧、才智与勇气,以“不服输”的独特风格,写就了这片土地上昨天与今天的精彩篇章。“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明天的革命老区江阴,定会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报答我们伟大的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