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 年 9 月 3 日 浏览次数: 32
“洼地”何以成“高地”
关于无锡市阳山镇住基村重塑乡村价值的实践与启示
俞显峰
当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仍在诉说着千年漕运的繁华,紧邻其畔的无锡市阳山镇住基村,一个曾因地势低洼、产业单一而寂寂无闻的传统渔村,正以一种令人惊叹的速度,上演着一场深刻的“重塑”变革。这里没有显赫的禀赋,却有向科技借力、向市场问路、向未来探索的勇气。昔日的防汛重点区域,如何蝶变为长三角地区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地?一度的产业“洼地”,如何崛起为人才、资本、技术汇聚的振兴“高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住基村的田间地头、项目现场与村舍庭院,试图解码其从一张“田园旧图”迈向一幅“振兴新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这不仅是一座村庄的蜕变轨迹,更是在新时代浪潮中,普通村落如何依托系统性革新,重塑乡村价值版图的生动写照。
一、基本情况:一幅亟待重绘的“田园旧图”
住基村,地处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与常州接壤,枕卧锡溧运河之畔。全村占地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73人。转型之前,它宛如一幅色彩黯淡的“田园旧图”。
1、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村域地势低洼,沿河滩地众多,历来是防汛的重点区域,这决定其土地利用的局限性,传统农业效益低下。除了世代相传的养鱼和水蜜桃种植,村庄几乎没有其他可供发展的优势资源,长期被认为是“位置偏远”的经济欠发达村。
2、产业结构的“传统之困”。长期以来,村民的生计主要依赖“一鱼一桃”,产业模式单一、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过往的河滩地,虽经改造为农田,但如何让这片“先天不良”的土地“长”出高附加值的产业,始终是困扰村庄发展的核心难题。
3、发展动能的“内生乏力”。交通不畅、基础设施薄弱、村庄发展活力不足。例如村里的主干道“住基中心路”,曾因年久失修而变得坑洼不平,成为村民口中的“烦心事”,这正是村庄发展滞后的生动缩影。
面对这样一幅“旧图”,近年来,住基村没有选择修修补补,而是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重新构图、着色、落款,开启一场深度的重塑之旅。
二、主要做法:落笔“三原色”,精绘“振兴新图”
住基村的“重塑文章”,并非零敲碎打的工程堆砌,而是以系统思维为笔,以“科技蓝、生态绿、党建红”三原色为墨,调和出的一幅层次丰富、充满生机的“振兴新图”。
(一)谋划“科技蓝”,激活产业“芯”动能
住基村的蝶变,始于一次高起点的“科技嫁接”。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要让“洼地”变“高地”,必须依靠科技这一最强劲的引擎。
引来一个“博士团队”,激活一池春水。投资1.2亿元的国家级“太湖三白”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中心落户,是住基村转型的“引爆点”。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博士、村“名誉村长”李冰带领6人项目组常年驻村,将最前沿的渔业科技带到运河畔的田埂上。200多个高标准家系选育池整齐排列,不仅为“太湖三白”提供顶级的“芯片”保障,更辐射长江中下游水产种业。这一举动,彻底改变村民“靠天养鱼”的传统模式。养鱼户老陈的感慨——“科学养鱼育种,是咱们这个偏远渔村非常需要的”,道出科技对于传统产业的颠覆性价值。
打造一个“农业综合体”,重塑一片天地。以“太湖三白”项目为核心,住基村的雄心不止于渔。他们与无锡粮食集团牵手,将过去的河滩地改造为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签约打造“阳山火山岩大米”品牌。这片土地不再是单一的种养空间,而是被规划为一个集现代种业、智慧农场、渔农综合种养、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正如村党总支书记陈志健所策划的:“水中有鱼、田中有稻、岸上有景”,一个立体的、循环的、高效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催生一批“新型业态”,点燃一串惊喜。科技的注入,让土地的想象力被彻底释放。“虾田里”的渔农旅项目,从一个思路迅速变为现实。利用盘活的废弃鱼池,开展小龙虾垂钓,五一假期单日游客竟突破千人,一度登上媒体头条。在此基础上,“时光稻语”休闲农业品牌应运而生,稻田咖啡、科普研学、露营集市等新业态,让这片土地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每年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超4000万元。
(二)厚植“生态绿”,夯实共富“基本盘”
如果说科技是引擎,那么生态就是底盘。住基村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坚持把生态环境的优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和村民幸福的民生工程。
修好一条条“通途”,连接机遇与未来。发展的机遇,往往始于道路的畅通。面对邻近的盐宜铁路无锡西站这一“超级流量入口”,住基村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无论是为“接驳”高铁站而进行的丁庄路改道,还是投资650万元对“住基中心路”进行的提档升级,体现了村“两委”的远见和村民的同心。当涉及数十户村民田地的改道工程启动时,村民们一听是为“接驳”铁路,都积极“让道”。如今,平坦的柏油路直通家门口,不仅方便了村民卖桃,更铺就了通往未来的致富路。
扮靓一个个“角落”,重现诗画与乡愁。张家旦自然村的蜕变是住基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曾经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张家旦浜,通过清淤修复、景观重建,重现“小河依村流过,波光粼粼”的美景,并重新承担起300亩桃园的灌溉重任。这种投入,不仅是“面子”上的美化,更是“里子”上的生态功能修复。通过对滨河步道、口袋公园、文化长廊等公共空间的精雕细琢,住基村成功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不仅守住了乡愁记忆,也提升了宜居品质。
织密一张张“安全网”,守护安宁与和谐。无论是投入资金完善排涝站、渠道、驳岸等水利设施,还是在防台防汛中,村干部奔走征调发电机、柴油泵,确保排涝站正常运行;无论是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巡查,还是积极为受灾村民完成理赔,住基村始终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这种对“安全”的极致追求,为村庄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三)渲染“党建红”,凝聚发展“向心力”
在住基村的所有变革中,党建引领是那条贯穿始终的“红线”,是凝聚一切力量的核心。
建强一个“青春团队”,磨砺实干作风。80后的书记陈志健,带领着一支以90后为主的年轻村干部队伍。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而是“顶着烈日来到田头”,与专业人员商讨,与村民共同谋划。村委旁那片1.5亩的“益米菜园”,就是这个团队最好的写照。村干部和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轮流种菜,2025年,已收获的300多斤蔬菜送给困难家庭。这片菜园不仅是“爱心田”,更是“试验田”和“实践地”,让年轻干部在泥土的芬芳中“接地气”,可获得“与百姓无障碍交流的常识”。
打造一个“党建品牌”,实现联动共赢。住基村创新创建《红“芯”绿“益”》党建品牌,组建了由渔业中心、农业农村局、科协及周边村共同参与的“芯”产业联盟。通过“党建链田头、赋能促振兴”等活动,承接“惠农学堂”培训班,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精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人才服务优势,实现党建与产业的同频共振。
探索一套“治理模式”,激发内生动力。在村庄建设中,住基村探索出“村委主导、村庄理事会主持、老干部老党员任‘老娘舅’”的三级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有效化解兴隆庙拆除、污水管线铺设等多个矛盾。它将“要我建”变为了“我要建”,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主人翁”,共同巩固建设成果,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并获评区级优秀社区治理品牌。
三、经验启示:解码住基村“蝶变”的“三重逻辑”
住基村的实践,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乡村振兴“方法论”,其背后蕴含着三重深刻的逻辑:
(一)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这是乡村产业升级的根本逻辑。住基村的成功,根源在于它摆脱了对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单纯依赖,转向依靠科技、创意、品牌等创新要素。它没有在原有产业上“打补丁”,而是通过引入“太湖三白”这一高科技“芯片”,从产业链的最高端:种业研发切入,实现对传统渔业的颠覆性重构。这启示我们,乡村振兴必须敢于拥抱新质生产力,用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换道超车”提供核心动力。
(二)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融合”:这是乡村价值再造的核心逻辑。住基村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项目建设,而是一场“渔、农、文、旅、科”多要素的系统融合。以“太湖三白”项目为原点,向东延伸出智慧农场,向西拓展出“虾田里”休闲区,向北链接“阳山火山岩大米”品牌,形成了一个相互赋能、价值倍增的产业生态圈。这启示我们,必须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业+”产生“乘数效应”,在融合中创造新场景、新业态、新价值。
(三)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这是乡村活力迸发的治理逻辑。住基村的蓝图虽由村“两委”擘画,但其实现过程却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生动实践。有“博士村长”李冰团队的技术支撑,有无锡粮食集团的资本注入,有村民们为修路“积极让道”的集体共识,更有“爱心菜园”所展现的干群鱼水情。这启示我们,乡村振兴是一项共同的事业,必须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村民等多方参与的治理共同体,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站在住基村生机勃勃的田野上,未来的蓝图已然清晰可见:“三芯”产业辐射带、集多元模块于一体的“时光稻语”休闲基地、以红色烈士文化和渔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村落乃至“一梯多户”的“小区农房”……住基村的故事,是对“乡村振兴就要进一步抓住耕地这个关键,做好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文章”这一论断的最好诠释。
它雄辩地证明,任何一块土地,无论其先天条件如何,只要找准创新的突破口,植入系统融合的理念,凝聚起多元共治的力量,就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住基村的“三芯”蝶变,不仅为运河畔绘就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田园乡居”新图,更为全国众多面临相似困境的村庄,提供了一份可感、可知、可学的振兴方案,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价值新形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