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发布时间: 2025 年 7 月 7 日 浏览次数: 20

江阴市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路径,而村级集体经济则是这一战略的重要基石。江阴市作为苏南经济强县,立足县域经济特色与农村实际,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通过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精准帮扶薄弱村等举措,实现了集体经济稳步增长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本报告通过剖析江阴市的实践经验,总结其发展成效、典型做法,同时分析当前面临的瓶颈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我党带领人民全面走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涵盖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等多个维度。然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找准“牛鼻子”成为关键。江阴市以实践证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实现强村富民的核心突破口。近年来,江阴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增收、公共服务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江阴经验”。

        二、江阴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24年,江阴市村级集体经济呈现“稳中向好、质效提升”的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家底持续夯实:全市192个行政村、256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资产总额达311亿元,净资产217亿元,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增收稳中有进:全年村级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0.4%,村均收入1125万元;经营性收入22.6亿元,村均883万元。其中,华西新市村、周庄村等4个村收入超亿元,72个村超千万元,彰显了头部村庄的示范效应。
  3. 支出结构优化:村级支出26亿元,同比下降0.8%,主要用于村庄环境整治(13.2亿元)、村级运转(7.3亿元)等民生领域,体现了集体经济的公共服务属性。
  4. 民生福祉提升:全年发放村民福利5.9亿元,村民分红3.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446元,同比增长5.4%,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江阴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坚守土地村民集体所有,筑牢发展根基

        江阴市始终坚持村集体土地性质不动摇。从早期“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崛起,到后来的企业改制,绝大部分乡镇均保留了土地村级集体所有属性。这一举措确保了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收益权,即使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依然是集体致富的核心资源。例如,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补偿中,江阴市通过多渠道保值增值(如入股产业项目、建设集体物业),使土地收益反哺集体经济发展,形成“以地生财、以财富民”的良性循环。

        (二)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1. 产权制度改革赋能:累计组建256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量化集体经营性净资产66.77亿元,确认成员97.6万人。通过规范收益分配管理,2024年向成员分红3.1亿元,推动“强村”与“富民”同步发展。
  2. 村社分离改革破局:作为省村社分离改革试点,江阴市通过厘清村委会与股份经济合作社职责,鼓励后者专注经营发展。改革后,股份经济合作社可独立开展资产运营、招商引资等活动,提升了市场化运作能力。
  3. 资产保值增值增效:制定集体资产租赁指导价(建设用地年租金每亩不低于17000元、房屋每平方米不低于110元),并将所有经营性资产纳入产权市场交易。2024年,村集体厂房、土地租赁收入达13.7亿元,同比增长3%,有效防止了资产流失。

        (三)多元路径拓展,拓宽增收渠道

  1. 政策护航强保障:出台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帮扶、生态补偿等系列政策,在资金、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
  2. 因地制宜创模式:
  • 融合经济:推动“一村一策”,发展特色产业与文旅业态。如新桥镇郁桥村依托自然风光发展漫居民宿,石堰村打造“喜事+”产业链,戴庄村深耕水芹特色种植,实现三产融合。
  • 服务经济:利用区位优势提供生产生活服务。长泾镇泾东村改造老旧房屋建设公寓楼,既解决周边企业用工住宿需求,又为村集体年增收超100万元。
  • 合作发展:打破村域限制,通过镇村、村村联合实现资源共享。青阳镇联合15个村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各村按股分红,提升了资产使用效率。
  1. 市场经营促增收:引导村集体创办公司或领办专业合作社。利港镇江市村成立供销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年稳定增收30万元,探索出“村社合一”的市场化运营路径。

        (四)精准施策帮扶,推动均衡发展

        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江阴市实施“输血+造血”结合的三年帮扶计划:

  1. 挂钩帮扶强机制:落实无锡“双百行动”,35名市领导、90个部门结对帮扶30个薄弱村,2024年各级补助收入达6.26亿元,同比增长10%。
  2. 项目带动增动能:落地省级扶持项目7个,获中央及省级资金560万元,帮助18个薄弱村实现经营性收入达标,平均增收100万元。
  3. 人才支撑提效能:选派24位“第一书记”驻村,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村级管理水平。例如,某“第一书记”引入电商平台,帮助村庄农产品打开销路,带动集体增收。

        (五)强化监管治理,夯实发展底盘

  1. “三资”整治清家底:开展“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专项清理,整改问题211个,收回欠收资金2799万元,规范了资产运营。
  2. 清查盘活促增效:通过四级联动清查(村级自查、镇级复查、部门核查、纪委督查),盘活闲置资产,预计年增收超2000万元。
  3. 常态监管防风险:健全“三资”管理制度,依托监管、公开、交易三大平台,强化分级监督、民主监督与审计监督,确保集体资产规范运营。

        四、江阴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收入增长趋缓,结构单一

当前,江阴市村级集体经济主要依赖土地、厂房租赁,占比超60%。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近三年经营性收入增速波动明显(2022年3.8%、2023年5.7%、2024年-0.26%),抗风险能力不足。

        (二)村际发展失衡,差距扩大

4个超亿元村收入占全市村级收入的19%,前100名村集体平均经营性收入1745万元,是后100名255万元的6.8倍。薄弱村资源匮乏、人才短缺,自我发展能力弱。

        (三)支出压力凸显,部分村收不抵支

        2024年仍有108个村级组织收不抵支(占比42%),主要因环境整治、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增长,而经营性收入增长乏力,财政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五、江阴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化建议

        (一)强化镇级统筹,推动资源整合

        发挥镇级平台在资源配置、项目招商中的优势,依托“工改”政策引导村级土地、厂房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探索飞地经济、物业经济等新模式,提升资产收益。

        (二)深化联合抱团,促进协同发展

        以“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为原则,推动镇村、村际合作。支持强村与弱村结对,通过资金帮扶、技术共享、人才交流带动薄弱村发展。建立跨区域项目收益共享机制,确保合作可持续。

        (三)加大薄弱村帮扶力度,增强“造血”功能

        聚焦规划、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引导薄弱村发展物业经济、服务经济或特色产业。例如,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冷链仓储等增收载体,嵌入县域产业链,提升内生动力。

        (四)规范“三资”管理,提升运营效能

        深化资产清查,推进产权市场化交易,盘活闲置资源。完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明确权责边界,严格开支管理,同时探索资产证券化、数字赋能等创新模式,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六、结语

        江阴市的实践表明,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和“动力源”。通过坚守土地集体所有制、深化改革创新、多元路径发展和精准帮扶,江阴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特色道路。面对发展中的瓶颈,需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和风险防控,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具借鉴意义的“江阴样本”。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优化和模式的迭代升级,江阴市村级集体经济有望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江阴市老促会 费士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