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 年 9 月 3 日 浏览次数: 72
探路桃花源
——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
俞显峰
近年来,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设目标,通过党建引领、文化铸魂、产业赋能、共治共享等创新举措,主动回应乡村发展新需求,探索形成“主业带动、文旅融合、多元共治”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桃源村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村庄治理和生活环境,取得产业增收、村强民富、环境宜居、乡风文明、共治共享的多重成效,成为无锡及长三角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样板。
基本情况
桃源村坐落于阳山镇中部,面积4.1平方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约1266人,拥有4500亩水蜜桃基地。近年来,桃源村以特色产业与生态旅游为主导,加速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相继荣获“国家美丽休闲乡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称号,被誉为江南“现代桃花源”。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4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7.7万元,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如今,桃源村基础设施完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村形成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主要做法
在乡村振兴的实际推进中,桃源村立足本地区位特点和文化资源,系统规划、科学布局,着力打磨“四位一体”综合工作体系,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桃源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作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完善“党总支+村民组+功能型党小组”协同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组织力和凝聚力。在党组织引导下,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和村务决策,推进水蜜桃标准园示范、村集体经济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村里还将初心学堂、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成党员教育与村民思想引领重要阵地,开展主题党日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弘扬时代新风。通过“党建+服务”、党员联系户等机制,推动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增进村民认同与信任,为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文化润村,涵育新风。依托“百年周氏、莲香润村”的深厚文化底蕴,桃源村把家风家训、红色基因、乡贤文化等有机融入日常治理。挖掘周氏家族孝、悌、廉、勤等优良传统,通过“家训上墙”、家规公约、家训广场等阵地,深入开展“美德家庭”、“莲文化讲堂”、“文明家庭·故事分享”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崇德尚善。探索“微自治队”“老娘舅调解队”“板凳议事会”等社会治理模式,以乡贤、长辈、党员等为主力,化解邻里纠纷、促进和谐共处。文化润村推动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良好村风,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软实力,营造了尊老爱幼、守望相助的温暖氛围。
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桃源村积极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水蜜桃产业为龙头,推动“农业+文旅+康养”多业态深度融合。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桃园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智慧化管理,建设水蜜桃标准示范园,引进农业专家团队与新型农民培训,不断提升种植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深化“三块地”改革,盘活闲置房屋、旧厂房等资源,村里创新推出桃花约、采摘游、民宿经济等文旅产品,41座老宅“激活”为艺术馆、咖啡馆、民宿书房,盘活沉睡资源。培育“阳山水蜜桃”品牌与“桃花源”文创产品,打造集采摘体验、艺术休闲、乡村度假于一体的全季全龄旅游链。村集体经济增加值逐年提升,带动本地劳动力多岗位就业,助力村民持续致富。农文旅融合模式不断优化升级,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共建共治,共享和美。桃源村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结构,注重把民主协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贯穿治理全过程。推行“村民共建、事务共商、项目共管、成果共享”四位一体的治理机制,重大事务坚持集体民主决策,实行“阳光村务”制度,保证村民知情权与参与度。组建多功能自治队伍,承担环境整治、产业服务、矛盾调解、公共安全等分工,强调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雨污分流、垃圾分类、生态修复等民生工程,升级停车场、健身场、景观步道等公共设施,推进智慧管理和安防体系建设,村容村貌和宜居指数显著提升。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和资源共享,激发村庄内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经验启示
桃源村乡村振兴工作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出因地制宜、系统谋划、创新驱动、融合推进等鲜明特征,对推动全国乡村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党建统领系统谋划,激发振兴动力源泉。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将党建工作与发展谋划、产业布局、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只有把党组织的引领力优势作用贯穿决策落实全过程,才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推动项目落地、政策惠及、效能提升。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成为村庄发展的主心骨,更要在难题破解、利益平衡、群众动员等方面勇于担当。未来可持续健全党建引领的工作体系,推进党务村务公开、党员群众联动,真正实现“党建强、发展强、治理强”的目标。
文化传承激发活力,厚植文明治理底色。桃源村强调家风家训与乡贤文化融入,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实现社会治理的软着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理念相结合,不仅涵养淳朴乡风、凝聚家庭向心力,更为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强有力支撑。结合本土实际,深挖优秀家风,创新乡风文明载体,评优树模、榜样带动,形成多层次、可持续的文明治理机制,把良好家风转化为乡村治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产业融合协同赋能,畅通振兴增收通道。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支撑。桃源村通过产业融合创新,做强特色主业,拓展产业半径,使农文旅等多元业态相得益彰,实现了集体经济强村富民与村民多元就业的共赢。紧扣地方资源禀赋,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活“资源-资产-资本”转化链,鼓励龙头企业、乡贤能人、外来团队深度参与,实现乡村可持续的“造血”发展、走出村民共富之路。
共治共管夯实基础,完善治理保障机制。现代乡村治理要充分尊重农村自治传统,创新“共建共治共管共享”模式。实践证明,只有主动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村庄事务,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体系,才能将“要我治理”转化为“我要治理”,不断释放自治活力。今后应进一步优化自治队伍机制,完善事务协商、信息公开、监督反馈等环节,促进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和群众幸福感。
开放包容链接资源,增强发展持续后劲。桃源村乡村振兴路径强调主业带动、内外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当前乡村发展面临需求多元、要素流动、市场联动等新特征,必须坚持开放包容思维,加大对社会资本、产业资源、科技人才等的引入,联动企业、高校、社会组织提升内生动力。通过完善“引进来+培育本地+辐射带动”的机制,为村庄持续发展蓄积“源动力”,走深走实乡村振兴的可持续之路。
桃源村以党建为引擎、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石、治理为保障,蹚出了一条体现江南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事实证明,只有把握好“党建引领、文化润村、产业赋能、共治共享”的系统思路,持续提升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实现乡村社会的生态良性、经济繁荣、文明进步与百姓共富。未来,桃源村将继续锐意进取、协同创新,书写新时代“桃花源记”,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和共同富裕目标探索出更具示范意义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