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利港街道乡村生态振兴的调研报告 江阴市老促会利港街道分会

发布时间: 2025 年 10 月 30 日 浏览次数: 44

在希望的田野上

——利港街道乡村生态振兴的调研报告

江阴市老促会利港街道分会

        在“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实施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双重背景下,利港街道作为长江沿岸的重要生态屏障与农业重镇,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为深入了解我街道农村生态振兴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成效,本次将聚焦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区,围绕生态保护、产业转型、环境治理、民生改善等关键方面进行梳理分析。通过总结现有工作亮点、研判潜在问题,力求形成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振兴提供参考,助力利港街道在乡村生态振兴道路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党建引领:聚合绿色发展合力

        (一)构建“红色联盟”机制

利港街道江市村以“五心聚力·振兴江市”党建体系为核心,联合无锡供销集团、江苏华泽微福等企业成立“聚星火、创未来”党建共富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产业联动。通过组织联建、人才联培、项目联推,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政策、技术与资金支持。例如,澄西革命烈士纪念馆打造的“红源课堂”,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生态治理意识与行动力。东支社区将生态福祉普惠化,饮用水质达标率100%,生产优质大米,其休闲生态园、农民运动会提升生活品质,获评“无锡市和谐社区”。

        (二)实施“头雁领航”工程

以村党总支为核心,培育新农人示范项目。例如,引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又实现亩均产值增长150%。此类项目在党建引领下快速落地,形成技术推广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格局。黄丹村作为典型渔村,在长江禁捕后创造性开辟转型路径,开展文化筑基工程,打造“芦韵黄丹”党建品牌,建设渔文化长廊、村史馆,强化村民身份认同。

继2023年黄丹村成功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之后,2024年度我街道又完成北郭庄村的创建工作。对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十有”标准及计分细则,查漏补缺,北郭庄村明确以道路和河道为重点建设指标,全年共完成道路改造约4300平米,投资约63.7万元;完成村庄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约770米,包含岸坡整治、河岸护桩、绿化美化,投资约42.5万。经过建设后,村庄生态环境变的更好,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更强,呈现一片和美之态。

        二、环境整治:夯实生态振兴基础

        (一)推行“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

江阴市政府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核心任务,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我街道按照 “因地制宜、群众自愿” 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工作。在改造模式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生活需求,采用多种适宜的卫生厕所改造方式,并针对部分区域的居住特点,配套相应的污水治理措施。截至目前,全街道共完成厕所改造5000余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从原来的30%提升至70%以上。厕所改造不仅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减少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生,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村民们纷纷表示,用上卫生厕所后,家里的环境更干净了,生活也更舒适了。

利港街道同步实施主干道路黑色化、污水管网改造等工程。通过生态修复,将泥泞土路升级为健康步道,老旧农房转型为非遗工坊,实现村落“颜值”与功能双提升。黄丹村一方面推行“一推三治五化”(厕所革命+三污治理+五化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另一方面,创新“村民认领+生态养殖”模式,村民免费认领河道,承担管护责任,并享养殖收益,村集体管护成本降低70% ,退捕渔民实现“不离水就业”,中陇圩的河道还成为了网红打卡点。

        (二)建立长效管护治理机制

采用“镇级考核+村级自治”模式,将环境整治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例如,街道高度重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在设施建设方面,全街道各村均按照每50户设置1个垃圾收集点的标准,配备了足量的垃圾桶和垃圾收集箱,共计新增垃圾桶2000余个,垃圾收集箱500余个。同时,街道还配置了2辆垃圾清运车,专门负责将各村收集的垃圾转运至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在处理模式上,推行“户分类、村收集、街道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渐增强,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各村安排专人负责垃圾收集点的日常管理和垃圾清运,确保垃圾及时清理,不出现堆积现象。从成效来看,垃圾清运及时率从原来的60%提升至90%以上,村庄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的垃圾堆积现象明显减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问卷调查显示,85%以上的村民对当前的垃圾处理状况表示满意。

江市村还通过“联户成链”责任划分,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与河道保洁,公共区域清洁度达标率提升至98%。

        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利港街道落实“生态环境底线”要求,关停整改污染企业8家,完成河道清淤18公里,建成污水零直排区。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样化的污水治理模式。对于靠近城街道污水管网的村庄,实施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将农户的生活污水接入城街道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目前已有8村庄完成了污水管网延伸,惠及农户2000余户;对于远离城街道污水管网的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厌氧 + 好氧”的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通过污水治理,村庄的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前,部分村庄的污水随意排放,导致池塘、河流水质恶化,散发异味。现在,污水经过处理后,水体清澈,异味消失,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所增加。

        (二)推广绿色种养模式

通过绿色种养方式,实现规模效益。例如,秸秆的随意丢弃和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资源。我街道积极推进秸秆和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在秸秆利用方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加工、秸秆发电等技术。全街道秸秆还田率达到60%以上,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发展到3家,年加工秸秆4万吨。

江市村供销合作社整合农户资源,建立“水产养殖-有机肥生产-果蔬种植”闭环产业链,减少化肥使用量30%,农产品溢价率达20%。黄丹村整治9条家河,推行“零承包费+自购鱼苗”认领制。老渔民张德泽承包30多亩鱼塘养蟹,年收入超10多万元,培育养殖户20户,渔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实现“禁捕不减收”。

        四、经济振兴:激活生态振兴动力

        (一)盘活“三资”激发活力

通过规范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江市村盘活闲置土地50亩建设人才公寓,年增收120万元;利用政策倾斜开发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带       动村集体收入增长35%。维常村用三年时间,改造了1260亩池塘,实现尾水循环利用。东支社区累计投入870万元实施河道整治、道路硬化、污水管网工程;同时,增收渠道多元化,养殖业带动退捕渔民转型,农民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因为政策支持,池塘改造补贴达50%;还实现新农合参保率100%,年发放救助金10余万元;建立就业扶助平台,就业率96%以上。

        (二)培育乡土人才生态圈

实施乡村人才计划,吸引乡贤与企业负责人加入共富智囊团,提出技能培训、品牌建设等建议,孵化电商直播团队3支,年助销农产品超500万元。苍山村曾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微薄,本地农户杨宝梅流转土地100亩,建立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创建以种植绿色有机食品为宗旨的“香醉家庭”农场。维常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阴好螃蟹”品鉴会屡获金奖;实现跨区域合作,养殖户“北上苏北”承包基地,输出技术,缓解本地资源约束。

        五、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挑战

1.资金依赖性强:部分项目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市场化运作能力不足;养殖水域接近饱和,高效农业扩容难

2.技术短板突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覆盖面有限,村民绿色生产意识待提升;智能化改造成本高,年轻技术人才稀缺。

3.长效运维不足:渔文旅消费链短,农产品深加工不足;部分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后续维护资金缺口明显。

        (二)优化建议

1.深化政企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项目开发,探索PPP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如黄丹村打造渔文旅综合体,东支社区发展“庄园康养+农产品研学”。 

2.强化科技赋能:与高校共建生态技术工作站,推广智能监测系统与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智慧渔业平台,开发产品溯源系统,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设立生态农业专项基金,推广“财政补贴+绿色信贷”模式,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

3.完善治理机制:设立村民环保积分制度,将生态保护与福利分红挂钩,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家河水质考核激励制度,推行“生态积分制”,发展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利港街道的乡村生态振兴之路,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黄丹村通过家河认领激活小微水体价值,实现生态修复与渔民增收双赢;东支社区以全域整治打造宜居样板,美丽乡村赋能绿色经济;维常村依托科技重塑传统渔业,品牌战略提升产业附加值……

乡村生态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我街道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相信,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下,我街道的农村生态环境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