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韵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阳山镇探索物质与精神文明双驱的共富密钥

发布时间: 2025 年 9 月 3 日 浏览次数: 278

以文塑韵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阳山镇探索物质与精神文明双驱的共富密钥

        阳山镇是地处无锡西部的特色蜜桃小镇,总面积44平方公里。阳山拥有优越的区位、生态、品牌和文化优势,以及拥有“亿年火山、万亩桃林、千年古刹、百年书院”的资源禀赋。近年来,阳山镇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挖文化潜力,以文化为驱动力促进产业升级、乡风文明建设及乡村环境美化,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以文化塑造韵味的实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生动诠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深刻内涵,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乡村振兴“共富图”。

阳山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与人文资源得天独厚。亿年火山铸就独特地质风貌,为阳山特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万亩桃林是阳山镇的标志性景观,水蜜桃产业更是成为经济支柱;千年古刹与百年书院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素材。这种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有机融合,构成阳山镇发展的坚实基础,也为其探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之路提供丰富的“原料”。

        一、传承乡土文脉,使文化起来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近年来,阳山镇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将文化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将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深挖乡土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传承载体,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引擎”。

历史人文厚底蕴。阳山历史悠久,境内安阳山是1.4亿年前生成的火山岩堆积山,先民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聚居于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阳山的文化血脉在历史长河中奔涌不息。阳山坚持以人文内涵讲好阳山故事,把准“文化阳山”定位,桃源农耕文化、儒家书院文化、锡流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出彩”又“出圈”,不断提升阳山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让文化成为展示美丽阳山的靓丽名片。

非遗传承续匠心。阳山镇非遗资源丰富,桃文化雕刻、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极具代表性。为传承发展这些珍贵非遗,阳山镇设立“桃文化雕刻非遗工坊”。工坊内,传承人现场驻场,以手把手方式传授技艺、培养学徒,让一块块普通桃核蜕变为十八罗汉、桃核花篮等精美艺术品,通过“传承人驻场+学徒培养”模式,确保桃文化雕刻技艺传承不息。​

文化展示绽魅力。阳山镇积极规划建设文化场景空间,如中国水蜜桃博物馆、火山地质文化展示厅等。在中国水蜜桃种质资源展示馆,游客能借助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全面了解阳山水蜜桃发展历史、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火山地质文化展示厅则利用模型、图片,展现阳山独特火山地质风貌。此外,阳山镇还设计特色课程,开展文化研学与科普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水蜜桃种植、学习桃文化雕刻、了解地质变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聚力开发“和美桃乡 四季之路”乡情地情研学路线,游客沿此路线可赏阳山四季美景,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

        二、挖掘文化富矿,让产业起来

阳山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挖文化富矿,以“产业兴”为引擎,全面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从“一颗桃子”单链条经济向“一棵桃树”全链条经济再向“一片桃源”多元化产业迈步发展。

产业升级提品质。阳山镇,因水蜜桃声名远扬,水蜜桃产业无疑是当地经济的核心支柱。为推动这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阳山镇紧紧抓住产业升级这一关键环节。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阳山镇全力推进水蜜桃提升计划。从桃树的栽培、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严格的标准,构建起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积极打造专业化经营体系,成立阳山水蜜桃产业研究所、教授工作站,聘请11名高校教授担任首席技术专家,专注于品种选育、种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水蜜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文化赋能增魅力。在提升品质的同时,阳山镇深挖水蜜桃背后的文化内涵。将水蜜桃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巧妙融合,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约和蜜桃“汇”,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在桃花约期间,粉嫩的桃花竞相绽放,如粉色的海洋般绚烂,游客们穿梭其中,不仅能欣赏到如诗如画的美景,还能参与各种与桃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桃花诗词朗诵、桃文化主题摄影展等。阳山半程马拉松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提升,奔跑在阳山桃花盛开的美景中,体验不一样的“最美乡村田园马拉松”。蜜桃“汇”则以品尝美味的水蜜桃为主题,举办水蜜桃品鉴会、桃王争霸赛等活动,让游客充分领略阳山水蜜桃的独特魅力。如今,阳山水蜜桃已成为阳山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畅销国内外。2024年,水蜜桃产值近10亿元,桃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亩均收益位居全国水蜜桃主产区榜首。

拓展边界促增收。以水蜜桃产业为核心,阳山镇积极拓展产业边界。将目光投向桃胶饮料、桃木根雕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当地的手工艺人巧妙地将桃木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从传统的桃核雕刻,到大型的桃木根雕,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桃文化底蕴。同时,依托阳山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康养等产业。在山南头文化艺术村,原本闲置的农房被精心流转改造为民宿、咖啡馆、手作工作室等。这些民宿各具特色,有的保留传统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有的融入现代时尚的设计元素,游客们在这里既能享受乡村的宁静,又能体验到独特的文化氛围。村民们也借此机会,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收入得到大幅提升。

        三、打造美丽乡村,让乡风起来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阳山镇加强乡村治理,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农村精神面貌持续出新,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提质展新姿。阳山镇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整治与乡村建设。曾因过度开采致植被受损的安阳山、长腰山等4座山体,经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举措,重披绿装,郁郁葱葱。对95条河流水域全面整治,清理垃圾、修复河岸,河水清澈,鱼儿畅游,两岸绿树成荫,成为村民休闲佳处。通过构建“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全域绿化覆盖率达80%,桃源村、阳山村等多个村庄入选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生态修复的同时,阳山镇大力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实施多项民生工程,道路改造将崎岖小道变为平坦水泥路,方便出行;河道整治畅通水系,改善水环境;三线入地使村庄上空整洁美观;完善污水管网有效处理生活污水。此外,建设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文化礼堂定期举办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活动,农家书屋书籍丰富,村民可学习农业技术、拓宽视野,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综合改革促增收。阳山镇正积极探索农村综合改革,通过土地流转、宅基地改革等措施,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山南头村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建设文创集群和公共设施,为村集体增收120万元/年。村民们不仅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租金收入,还能在村里的产业项目中就业,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让村民们共享发展成果,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乡风培育润心田。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灵魂,阳山镇全力培育文明乡风。一方面,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多支志愿服务队,为村民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树立“身边好人”等文明典型,通过宣传栏、电子大屏、乡村广播等宣传其先进事迹,营造文明和谐氛围。2023年,阳山镇打造无锡市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桃韵芳华”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该街区以“一核一轴四区多节点”为规划,串联乡村驿站、民法典公园等“站点”,打造涵盖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领域的六大文明实践平台,开展丰富活动,凝聚人心,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

        启示与思考

阳山镇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带来诸多启示。文化在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灵魂作用。阳山镇将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度融入水蜜桃产业及相关业态,极大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这启示我们,在产业发展进程中,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元素与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品牌,以文化引领产业升级。

文明铸魂兴乡村。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基石。阳山镇通过培育文明乡风、保护非遗项目等一系列举措,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提升乡村的整体气质。这提示我们,在乡村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生态赋能促发展。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突出优势。阳山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成功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这告诉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以民为本筑根基。乡村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阳山镇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放在首位,让村民充分参与到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中来,共享发展成果。这表明,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俞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