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救助模式 实施精准救助——滨湖区构建线上线下“温情救助”模式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3 年 12 月 8 日 浏览次数: [WPPV-TOTAL-VIEWS]

滨湖区老促会  扶贫开发协会

经过持续不懈的脱贫攻坚,滨湖区范围内绝对贫困群众已基本消除,但在部分因病、因残、因学、因突发事故等因素导致的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上,还存在政策制度衔接不畅、救助资源统筹不够及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等短板和薄弱环节。如何主动发现、精准救助区域内的“隐秘角落”和“沉默少数”,建立“支出型”相对贫困群体专项救助保障长效机制,是“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滨湖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形态和重要课题。围绕上述难点和任务,我们会同区民政局开展了调查研究并撰写了调研报告。

一、实施“温情救助”的现状

社会救助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牵挂,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冷暖。为做好困难群众温情救助工作,有效缓解医疗“支出型”困难对象的就医支出压力,自2022年起,滨湖区全面推动社会救助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注重强化问题导向,以兜底救助为依托,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为路径,以“大数据+互联网”为载体,探索将“项目化”运作理念引入社会救助领域,构建政府主导、政策衔接、社会参与、智能发现的温情救助新模式。

一是构建温情救助政策体系。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对象温情救助工作的通知》(锡滨政规发[2022]2号)的规范性政策。依托政策规定,打造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困境儿童中的孤儿和监护缺失儿童、享受生活补贴的残疾人等托底保障对象为主的核心层救助圈;同时兼顾低收入、“支出型”因病致困家庭的外层救助圈。为解决资金问题,推动财政和区慈善基金会按照1 : 1的比例,投入项目所需资金。2022年,实施“温情救助”的首年就筹集资金360万元,为项目的启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印发《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的紧急通知》,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滨湖区“齐心抗疫”特殊困难群众纾困帮扶工作方案》,在后疫情防控时代,构建独具滨湖特点的“温情救助”政策矩阵,帮扶更多困难群众。

二是建立主动发现机制。推进“滨湖区困难对象温情救助责任险项目”,通过公开招标,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中标。太保公司迅速成立“救助管家”团队,滨湖区民政局提供困难对象动态管理库数据。依托市医疗保障结算系统、市“阳光扶贫”平台、市经济核对系统等官方大数据信息平台进行排查筛选,通过智能设置救助对象关键检索字段、高额医疗费用支出预警等技术支持,筛选重点困难对象因病支出情况。对因受自身能力所限、不了解相关救助政策、想不到或者无力去主动求助的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救助管家”主动与救助对象联系,介绍温情救助详细情况,指导、协助救助对象完成理赔流程;救助对象也可从宣传册上扫描完成资料上传,努力实现全线上、全交互、全透明的“三全”智能化服务处理,用数据替群众跑腿。

三是提升精准救助能力。建立从临时救助到温情专项救助的“摆渡机制”,分档分类设定合理的梯次救助标准,缩小制度缝隙。对低收入家庭的界定,由现行政策普遍确认的家庭月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以内(即2120元),拓宽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2倍以内(即2736元)。对医疗票据个人支出金额的认定,不区分个人自费(自付),以个人支付金额为救助标准。对患特殊病种以外的其他疾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也给予一定比例救助。

二、实施“温情救助”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兜底保障困难对象基本生活。及时足额向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发放生活救助金。全面执行低保对象收入豁免、就业成本扣减和重残、重病患者“单人保”等政策,扎实做好低保动态管理工作,并对因疫情影响导致失业或家庭收入降低的救助对象,及时调整救助水平。

二是着力提升救助服务水平。全力完成“滨湖区温情救助责任险”签约,邀请民主监督员全程监督项目推进实施。组织“救助管家”分赴各镇(街道),连续开展“兜底保障送温情”政策解读培训,以小切口、精准化的点对点培训,提升一线救助人员对“温情救助”政策的理解。扎实推动项目实施,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

三是落实重点对象关爱服务措施。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行动,加大困难对象摸排力度,重点关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散特困供养对象、低保内重病重残等困难人员。公布区级救助电话(热线),及时处理通过“灵锡”APP网上申请救助,保障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分类分层实施“特定帮扶”“节日帮扶”“重点帮扶”,综合运用物资救助、补贴帮扶、“爱心劵”等方式,精准解决困难群众临时性生活困难。对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孤儿等,按照每人每月120元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凸现温情救助作为“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三、存在问题

自实施“温情救助”以来,通过数据平台筛选,精准发现因病致贫对象;通过建立智能服务系统,为困难对象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通过开展多样宣传活动,困难对象满意度和认可度得到提升;通过开通快速救助通道,向符合救助标准的困难对象及时发放救助金,充分体现了党对困难群众的关爱,深受困难群众的欢迎。“温情救助”在预防因病致贫方面取得很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

一是政策衔接程度不够。滨湖区在救助政策创制层面已先行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配套制度,但是从近年的工作实践来看,依然存在着制度执行乏力、救助方式单一、需求回应不足及覆盖群体局促等现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救助“碎片化”和“福利依赖”等问题。

二是对象甄别程度不深。虽然已成熟运用申请救助家庭经济情况核对系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随着就业形式多元化和经济收入复杂化,救助对象的流动就业收入等隐形资产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核实手段,致使一小部分自身诚信度较低的对象,采取瞒报、谎报或不报等手段钻政策漏洞,对救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是基层服务能力不强。基层普遍存在人少事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共性问题,使基层工作人员一直处在“实习”状态,由此造成前期调查不够深入、动态管理不够及时等现象,有些基层单位因工作人员新旧交替,出现政策理解不深透、办事效率偏弱等现象。

四、深化“温情救助”的几点建议

为深化提升“温情救助”救助水平,真正实现救助申请“触手可及”、就医情形“一键预警”,不断改革完善温情救助的“心”服务,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是对受助对象实施精准分类。做好特定对象和普通对象认定工作,尤其对普通对象中的低收入家庭和因病家庭,严格按照评定标准和要求进行审批,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实效。加大对基层工作的调研指导,对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有效解决。强化核对手段,充分发挥经济核对系统的作用,依托大数据平台,严把入口关,让对象精准认定有据可依、有制可循。

二是多方联合构建“社会救助共同体”。坚持发展导向视角,构筑“政府+社会组织+志愿(爱心)人士”多方合成“千手观音”的“社会救助共同体”,通过专业服务团队实地入户开展调查服务,梳理评估困难群体的实际需要和心理需求,客观真实做好探访记录和跟踪回访,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不断更新完善困难对象动态数据库,并与困难对象深入交流,帮助他们申请救助,解决问题,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救助的精准性和社会公信力。

三是强化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温情救助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成功救助案例、帮扶实事项目,以及救助具体内容及申请流程,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困难家庭的良好氛围。主动作为,加强与上级部门衔接、汇报,稳步推进温情救助工作落地落实。